原来洪水猛兽并非一无是处,原来湿地并不是一直有水的地方……3月20日,由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策划的第三季自然通识课,第一讲在解放公园进行,邀请到原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进担任主讲人。

春分一过,那些来“百鸟乐园”武汉过冬的冬候鸟们,许多已启程北归。但孩子们对鸟儿仍然很感兴趣,陈进老师分享了一张“水鸟的食物和栖息地的多样”图,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为不同水禽找到了不同的捕食位:白额雁在草地上吃草,赤颈鸭在水边草地上吃草,绿翅鸭在很浅的水里吃种子,绿头鸭和针尾鸭以倒立的姿势吃沉水植物和小动物,小天鹅以倒立的姿势在更深的水里觅食,凤头潜鸭潜入水中吃甲壳类生物,琵嘴鸭用嘴从水面过滤很小的动物和植物并以此为食。

“不同水禽可取食到不同深度的食物,因此,即使几种水禽生活在一起也不会因为食物而产生太多的竞争。”陈进解释,湿地并不是一直有水的地方,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文变化,才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如果只是一直有水,可能一些在滩涂上捕食的物种,便会消失。他还介绍,枯水期让湿地底质暴露、氧化曝气,有助于分解底质污染物,提升水质。“所以,我们保护湿地,绝不仅仅是保护水,而需要动态地、整体地认知湿地水文。”

中文语境有个词叫“洪水猛兽”。不过,陈进说,也需要辩证地看待洪水。“洪水能带走泥沙,保留沙砾底质,为蚌壳等底栖动物提供栖息地;它能联系洪泛区,维系河流横向联系,将有机质和生物体运回河道;洪水还是洄游性鱼类产卵、洄游的生物信号之一;此外,洪水还对生物多样性有帮助。”陈进解释,因为洪水能量巨大,很多优势物种和外来入侵物种可能在洪灾中被消灭或者受到重大挫折,洪水过后,生态空间就留了出来,一些在正常环境中竞争不过优势物种和外来入侵物种的其他物种,也因此有了生存的空间。

(记者 黄亚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