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幕的北京冬奥会,无数人记住了他们的故事:力摘两金一银的“天才少女”谷爱凌,放弃演艺事业跑来“玩一玩”却拿到一金一银的“小栓子”苏翊鸣,在短道速滑1000米决赛场上意外摔倒的五届冬奥会“奖牌收割机”、32岁老将方塔纳,用并不完美的最后一跳为自己职业生涯谢幕的“单板大神”肖恩·怀特,还有那位滑在最后却说是运动生涯巅峰的八届冬奥会参与者、“滑冰奶奶”佩希施泰因……在这些运动员身上,大家看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自我、挑战极限。
体育运动不止于强健体魄,五育并举也不止于培养全人。运动需要天赋也需要刻苦训练,比赛需要实力也需要强大心态,成长需要获得也需要不断舍弃。毫不夸张地讲,体育在锻造人的品格和德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完全可以从赛场出发。
让孩子从“玩得开心”到“玩得下去”,家长可以做什么?
个体的兴趣是丰富多元的,并非每个人都能轻易地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在冬奥之前,很多人就已通过电影《智取威虎山》认识了“小栓子”苏翊鸣,不少人都认为他会向演艺方面发展,就连他本人也曾梦想着考中戏。但一次次训练和挑战让苏翊鸣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最终选择成为滑雪运动员,面对奥运赛场,他说“玩得很开心”。
兴趣推动着个体去认识和发现,是发展的最佳动力,这一观念已逐步获得大部分家长的认同。很多家长都曾兴冲冲地投入过孩子感兴趣、“玩得开心”的事物,但大多数时候却是不了了之,发现很难“玩得下去”。这是因为兴趣有不同层级。
“兴趣金字塔”理论指出,当一个人沉浸在感官刺激所带来的体验并从中获得乐趣时,他只是获得了“感官兴趣”,这种愉悦感会随着刺激的消退而快速结束,因而感官兴趣并不稳定且难以长期维持;当一个人愿意为兴趣主动投入、坚持并定向在某一领域,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有能力去完成很多事情,这时候就会发展为“自觉兴趣”;当一个人开始为自己的兴趣寻找兑现的平台,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价值激励时,便达到了“志趣”层级。
如何让孩子从“玩得开心”到“玩得下去”?首先,要认识到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支持孩子真正的心之所向。
花滑男单冠军陈巍的母亲也曾想推孩子们去参加一些“妈妈觉得很好”的课外活动,不过由于经常遭遇“抵抗”,加之她也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存在,于是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正因为母亲对个性差异的尊重,陈巍和他的哥哥姐姐们得以选择了5条不同的发展之路并获得了各自的成长。
真正的支持从来不是简单地顺从孩子的心意,而是理性地认同孩子的选择后给予有力的帮助。这种帮助才能让孩子“玩得下去”。
陈巍的每场比赛全家人都会到场给他助威,让他觉得这是家里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苏翊鸣训练骨折后,母亲在病床边鼓励他说,“我们不能放弃,我们吃了很多苦,也受了伤,而且你还很喜欢,所以好了之后你要振作起来,不要因为(受伤)这件事情改变你”。
无论是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还是面对伤痛的精神鼓励,或是竭尽所能地创造条件,都是一种推动兴趣发展,帮助孩子“玩得下去”的深度支持。当这种支持促成了主动投入、定向深耕的“自觉兴趣”后,就有可能升华为寻求价值兑现的“志趣”。
一言以蔽之,“玩得下去”才有可能“玩得精彩”。而这当中,“开不开心”发乎天性,“精不精彩”视乎定义,能否“玩得下去”对于教育来说最具可为空间。
教孩子敢于失去、敢于打破“完美”,是成为“完人”的重要一步
伏尔泰曾说“完美是优秀的敌人”。很多人以为,这句话是对梦想在赛场上演绎阿克塞尔4周半而最终挑战失败、未能实现冬奥三连冠的日本花滑名将羽生结弦的悲情诠释。其实,当羽生结弦落泪自问“为何我的努力得不到回报”之后,随即就进行了自答——“如果大家能有一瞬间觉得,无关比赛胜负,羽生结弦的表现还不错,即便这种感觉只是一瞬间,那我就觉得今天的努力有意义了”。如果高难度的技术巅峰是“完美”,金牌是“优秀”的证明,那对两者的追求很多时候并不一致。但是,如果“优秀”无关胜负而是勇于挑战和超越自我,那么两者又何尝不一致呢?!
成功是什么?或者说要实现什么样的成长目标?说到底这取决于家长和孩子确立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在比赛的紧要关头,18岁的谷爱凌拒绝了妈妈的建议,用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女子自由式滑雪选手史上第一难度的动作,成功地“做最好的自己,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能力”。因为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灌输的理念一直是不要去做“完人”。母亲长期对过程的强调和对“完美”的淡然,成就了她无惧失去奖牌也要在赛场上挑战自我、绽放青春的选择。
当下,不少家长对于精英教育的追求、对于最好教育资源的争夺,让短期回报或实用性成为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高中选科看能否拿A+,大学选课看如何得到高绩点……这种对风险极力回避,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心态和行为,阻碍了孩子的成长,也阻碍了他们对梦想的追求。
追逐金牌还是追逐梦想?羽生结弦和谷爱凌的选择诠释了他们哪怕放弃奖牌,也要放手追逐梦想。放手与放弃不同,放手一搏的背后是勇敢,是无畏一无所有的强大内心,而放弃追求的背后是怯懦。有时候,敢于失去、敢于打破“完美”,恰恰是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标志。真正的“完人”,不是事事完美、处处得胜的人,而是知识技能与心智情感协同发展,不害怕失败,勇于实现梦想的人。
教育未必需要刻意强调“牺牲”小我,成就别人也是成就自己
体育赛场的迷人之处在于鼓励竞争、推崇实力,但很多时候打动人心的远不止于获得佳绩。
相信不少人还记得冬奥会上的这一幕: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高手云集,意外迭起。武大靖一度领跑,李文龙硬生生把刀刃滑断,但赛程进行到一半遭遇召回。第二次发令枪后,武大靖体力不支却努力卡住位置,并碰了碰任子威的手示意他先走。那一瞬,观众集体破防:快上,只要你赢了,中国就赢了;加油,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如果说实现自我有很多方式,那么突破自我是其中最高级的方式之一。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需要走过漫漫征途去认识自我,付出无数汗水泪水去实现自我。但在某一刻,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是为了担当集体使命乃至成就别人。教育未必需要刻意强调“牺牲”小我,因为成就大我就是成就小我,成就别人也是成就自己。好的德性是人的最高成就。
赛场的无情之处在于不断超越、胜者为王,但很多选手令人钦佩的远不止于战胜对手。肖恩·怀特35岁参加个人的第五届冬奥会,将北京云顶作为他单板U池的告别演出。世界第一位参加八届冬奥会的女选手、德国速度滑冰传奇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因保持20年的冬奥会纪录被荷兰选手打破,但她却表示“这届比赛是我职业生涯的巅峰,今天比我所有的奖牌加起来都更重要。”
行动方可破固化认知,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好的成长不是依靠金牌才能证明,好的人生也不是为了去向谁证明。就像康德所说,人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散发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当人的格局突破了私利与虚名,当人的努力纯粹为了实现成长,他的实践本身就有价值,就自带光芒。
愿更多的父母能和孩子一起随冬奥成长,体会运动的魅力,抓住教育的契机,在新学期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