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究竟减轻了吗?在教育部昨天举行的新春发布会上,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给出了2021年秋季学期的“双减”成绩单: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比“双减”实施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课后服务表示满意。
据悉,2022年,教育部将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继续把落实“双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
提及“双减”政策落地首个学期的效果,吕玉刚说:“学校减负提质受到好评。”
这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双减”实施后,学生的作业总量时长有效控制,作业管理制度普遍建立,作业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课后服务的项目吸引力有效性显著提升,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去年春季学期末的49.1%提高到秋季学期末的92.2%。
此外,各个学校教学管理明显加强,普遍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强化了校本教研,落实了“零起点”教学和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绝大多数教师参与了辅导答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积极转变,更加注重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广大家长逐步树立“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更加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区内检测结果表明,“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睡眠时间在9个小时以上的学生人数增长了16个百分点;体质健康监测的优秀率和良好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作业的时长显著下降,作业的质量显著提升。家长对课后作业形式的认可度也达到了98.3%。
记者获悉,下一步,教育部还将委托有资质的、信誉度高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独立调查,并利用督导监管的平台,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加强作业设计研究
此次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2022年,落实“双减”仍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教育部将推动各地各校通过加强作业设计研究、完善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举办作业设计大赛等等,进一步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水平,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此外,推动各地各校进一步挖掘校内潜力,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社会资源,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下一步,教育部将要求各省分学科制定教学基本要求,强化教师的备课和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师要精准分析教情学情,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日常作业、期末考试、学业质量监测等途径,逐一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辅导答疑和拓展提高工作。
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方面,教育部表示,将加强教师培训,有效实施“国培计划”和各级教师培训计划,切实提高教师的“六种能力”,即教师的育德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课后服务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记者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