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增1961个专业点、撤销804个专业点,并正式将31种新专业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列入2022年相关高校本科招生计划。
从专业大类来看,这31种新专业集中在工学、农学、文理等门类。据介绍,教育部在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工作中,支持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设文理、理工、医工等交叉融合的新专业。
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新成员,可以说是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在教育领域的投射,通过学科专业的调整来实现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目标。其中工学专业增长“一枝独秀”,也是对中国智造发展战略的回应。据统计,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约3000万人,缺口率达48%。
增设工学专业,已呈现一个长期趋势。据统计,2013年至2018年工学类净增专业数量超过排名2至4位的管理学、艺术学、文学三类专业的总和,占新增专业总量的37.9%。而从“祝融号”登陆火星,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从“人造太阳”创亿度百秒世界纪录,到深海一号能源站正式投产,这一系列现实中取得的科技成就缘于科技人才的不断输入,教育正是其中基础。
通过增设新专业,引导走进高等学府的青年们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领域,既是为国家全面推进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储备人才,也是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大学生们在迈出个人发展的步伐时,能与国家前进的方向和节奏保持一致。
在这些新增专业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是,“智慧”“智能”成为高频词汇。以计算机技术辅助实现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经成为行业发展趋势,而精通计算机技术与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当下也成人才刚需。此举可谓回应诉求,正当其时。
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增设本科专业只是人才培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恐怕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看到这些新专业名称时,也会感到陌生。而要想让这些尚未形成历年就业去向、科研投入、师资水平等参考数据的专业成功吸引青少年,成为他们未来4年,甚至更长时期个人发展的选择,那么首先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增加青少年对这些专业的认知,培养他们对这些行业领域的兴趣。各专业也需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做好与增设专业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才能保证学生们始终坚持学习,并在毕业后从事相关度较高的工作。
当然,青少年们也不必盲目追随新专业释放的人才需求信号,扎堆这些“颇具前景”的专业。综合个人兴趣与能力后进行抉择,与行业“双向奔赴”,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也让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记者 孙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