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座城市的教育而言,教师队伍无疑是极为贵重的资产。

目前,深圳教职工总量超过20万人,其中中学教师硕士研究生以上比例达32%,全省最高;全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数量与特级教师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这就是深圳贵重的教育资产。如何让这样的资产增值,或者说,如何更好地激活、释放每一个教师的内在潜力呢?

《深圳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日前出台,目标是落实中小学、幼儿园用人自主权,实行教师职称(职务)“评聘结合”,实现教师评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统一教师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

事实上,早在2015年9月23日,深圳就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及配套文件,并随即正式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全市中小学,包括普通公办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及市区教研单位和电化教育机构实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在岗教师纳入改革范围。

日前出台的该改革实施方案的一大亮点,是进一步明确了民办学校、临聘教师及职级制校长的职称评价问题。规定校外教育机构、民办学校中实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在岗教师及中小学临时性教学岗位人员可以参照该改革实施方案执行,也可参加由教育部门统筹组织开展的职称评价工作;职级制校长的职称评审由教育部门单独组织开展,但不与学校岗位聘任相挂钩。

民办教师在深圳是一支庞大的教师队伍,各公办学校也都有数量不等的临聘教师。也因此,将他们纳入改革实施方案中来,本身是对身份差别的一种消弭。

而实现教师评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则进一步为实现中小学均衡优质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从过往的报道来看,它改变了过度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充分考虑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方法、工作业绩和一线实践经历。

此外,人才评价也由政府主导向用人单位主导转变,并探索学校、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中小学教师的能力、业绩及与岗位的匹配性进行科学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当然,深圳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自2015年9月开始,至今已有6年多时间,有何经验、有何需要完善的地方,也值得“回头看看”。“落实中小学、幼儿园用人自主权”,那么,对校长、园长等负责人也需要相应细化相关监督机制,防止权力让改革异化。

深圳40多年来能迅速崛起、创造奇迹,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人才战略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期望针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这一实施方案,也能够让深圳更多的教师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城市教育提供更强劲的前行内驱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