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家长在朋友圈“凡尔赛式晒娃”很常见。小小年纪,有的孩子已是“证书等身”、拿奖拿到手软。仔细一看才发现,竞赛很山寨、证书很泛滥,藏身其后的是一条灰色利益链,瞄准的是家长的钱袋。

目前,教育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对《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完善。修订工作以坚持减轻学生和家长过重负担为原则,将进一步调整竞赛评审流程、细化竞赛组织要求、加大违规查处力度,更加注重竞赛的育人导向,促进竞赛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开展,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

“凡学必赛,凡赛必奖,凡奖必花钱”。对这种“变相圈钱”式的不正常社会现象,的确应该彻底刮骨疗毒、正本清源了。

据媒体梳理,艺术类培训是竞赛泛滥的重灾区。书法、绘画、舞蹈等等,你能想到的门类,都有对应的考级竞赛,有的甚至冠以“国字号”头衔,可扒掉“画皮”就会发现,醉翁之意不在“赛”而在钱。

一些培训机构想方设法巧立名目,报名费、培训费、外地参赛费……每一环节都能割家长的韭菜,而孩子辛辛苦苦最终拿到手的只不过是些一戳就破的泡沫荣誉,一打奖状无异于一堆废纸。

竞赛乱象还不止于此。2020年,昆明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武汉小学生研究“喝茶抗癌”等竞赛获奖均引发广泛争议。事后证明,参赛作品都是家长“代笔”。这种弄虚作假,不仅涉嫌学术腐败,也让竞赛沦为“拼爹游戏”。

举办学科竞赛,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能本末倒置,将成绩变成跳板,把获奖放在第一位。只有让竞赛与升学彻底脱钩,才能找回竞赛选才育人的初心。

此前,教育部已经发文明确,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这次,修订完善竞赛管理办法又是一剂良药。希望借助系统施治“开方子”、着眼长远“剜根子”,能真正实现竞赛去功利化,彻底斩断培训机构伸向教育的黑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