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如同教育一样,根基仍在于育人。但现实中,不乏一些组织机构念着生意经,制造并贩卖教育焦虑,将竞赛渲染为学生的“刚需”,为学生和家长设下“山寨竞赛陷阱”,甚至衍生出培训、旅游、得奖一条龙的“大赛”,催生参赛造假、花钱买奖的荒唐闹剧。名目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的竞赛犹如“乱花”迷人眼,令学生深受其害,也伤害了教育生态。
拔除竞赛“杂草”,实乃众望所归。而把好竞赛入口关、亮出竞赛“白名单”,无异于釜底抽薪。有据可查,学生和家长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核查竞赛资质,撕下山寨竞赛的“马甲”,让其无所遁形。竞赛不是功利角逐场,只有让正牌竞赛更有显示度,让变味走调的山寨竞赛无利可图、人人喊打,才能使竞赛成为教育的营养剂,为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兴趣特长、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提供更多滋养。
“动静相宜”,释放活力。稍加留心不难发现,相较此前,此次公示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既实现动态更新,也保持了稳定性、延续性。如,竞赛类别仍分为自然科学素养、人文综合素养和艺术体育三类,而竞赛项目则有进有出、有增有减,举办时间也将跨度由一年拉伸至三年。如此,既有助于学生和家长对竞赛形成稳定认知和预期,也有助于提升办赛灵活性、拓展办赛空间,更好激发竞赛活力、释放积极效应。相信随着更多优质比赛上榜,将为学生提供更大舞台,为教育注入更多活水。
竞赛之事,归根结底是教育之事。因此,破除中小学生竞赛乱象,关键是回归育人导向。这既需要有关部门积极施策、监管发力,也有赖于热衷让孩子参加竞赛的家长回归理性、甩掉功利与虚荣的包袱。只有本着育人初心,将竞赛舞台还给真正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才能让孩子在享受竞赛中赛出风采、收获成长。
(记者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