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京剧引入校园,不仅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也为开展跨学科戏剧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载体。

近年来,荆州街小学紧扣国家美育发展目标,打造美育精品课程,推进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扎根课堂、浸润童心。在第十二届黄鹤美育节活动评比中,市荆州街小学姜彬老师的《戏剧教育在跨学科中的融合与运用》获得论文一等奖。

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

2016年,教育部提出“要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这为学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社会主义接班人文化自信、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年,荆州街小学成立京剧社团。教师姜彬表示,京剧在所有戏曲剧种中,是影响力最大的,其在舞台上呈现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但京剧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即使是专业工作者,也很难对其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因此,京剧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说,存在着“欣赏障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强兴趣引导是顺利开展戏曲教学的前提。唱腔的韵律优美、舞蹈的节奏感突出、武打也有着很强的欣赏性……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姜彬表示,小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所以要想让他们喜欢并学习京剧,还需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简化教学内容。

由于教学理念落实到位、教学方法得当,荆州街小学京剧社团在跨学科戏剧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8年,该校的《京剧串烧》荣获“襄阳市校园戏曲大赛二等奖”;2019年,在“湖北省校园戏曲成果展”中,该社团的京剧课《旦角》荣获一等奖;2022年,学校获湖北省戏曲小梅花“优秀组织单位”称号,暴广颜同学荣获湖北省戏曲“小梅花”称号。

姜彬说:“通过兴趣引导,学生对京剧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也更加主动,京剧艺术因此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在跨学科戏剧教学中融合

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各学校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以“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为原则,确定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具体学习内容。

为此,在跨学科戏剧教学中,该校任课老师会深入讲解舞蹈、音乐、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并及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了解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做到了寓教于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另外,为了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老师不仅认真教学生学习唱腔,念白等,还开设了水袖、舞剑、耍枪等特色课程供学生选择。

2019年,指导老师大胆创新,以高年级音乐课《旦角》为着力点,从旦行的服饰妆容以及“唱念做打”四大功法入手,为学生讲解旦行中每个小行当的特点。这节课在评比中获得了省教育厅颁发的一等奖。

在四年级语文《梅兰芳蓄须》的教学中,老师穿着戏服,为学生演绎梅先生的代表剧目《贵妃醉酒》,并播放视频,帮助学生了解这出戏的创作背景,以及梅兰芳先生在塑造人物时表现出的精益求精的态度。通过这堂课,学生了解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更感受到梅兰芳先生超高的艺术造诣和他所展现出的民族气节。

文化传承永无止境

对学校教育而言,任何新的元素的引入都会打破原有的平衡,而如何在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下不断摸索新的路径,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在荆州街小学京剧社团的发展过程中,教学理念也处于同步更新之中。在创立初期,由于把重心放在了京剧教学上,京剧社团走了很多弯路,使整个教学趋向“技巧练习”。这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不符合“立德树人”的初衷。

此后,教学方法逐步得到改进。从以“歌唱为主”的音乐教学,到以“歌唱为主、人文熏陶为辅”的综合素养教学,再到“歌唱、乐器、舞蹈以及思想品德教学齐头并进”……跨学科戏剧教学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但是,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京剧教学中有很多内容相对枯燥,需要学生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一个动作或一段唱词上,必须想办法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为此,老师会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让学生认识到此前的努力已经获得了收获,以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热情。同时,老师会组织家长、学生一同观看排练或表演视频,通过“点赞”“留言”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每一届学生,甚至不同班级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跨学科戏剧教学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姜彬坦言,未来,学校将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完善跨学科戏剧教学,把传统文化更好传承下去。

(记者 杨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