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被视作中国的“情人节”。殊不知,襄阳独有的民俗节日穿天节,也被称作襄阳的“情人节”,其源于周朝才子郑交甫在襄阳万山偶遇汉水女神,相赠佩珠定情的美好传说,反映了襄阳人民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里的‘佩珠’,指的就是襄阳穿心石。”8月4日,湖北省观赏石协会顾问李念接受记者采访,深度解读襄阳的爱情信物穿心石。他表示,襄阳穿心石也叫穿天石,是一种有孔窍的汉江石,因汉水女神、襄阳穿天节和产于汉江中游襄阳段而得名。

一个浪漫爱情传说

李念作为一名爱石之人,20多年来经常在汉江干流及其众多支流的山头寻找奇石、拍摄照片。经过反复论证比较,他将56种雅石资源进行分类立谱后发现,穿心石是整个汉江石大家族中最有文化底蕴的石种。

李念介绍,穿心石文化源于汉水女神。古人认为,山有精神,水有灵性。在中国的许多大江大河,都有自己的女神。相较于其他江河女神而言,汉水女神是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江河女神之一。《诗经》有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中国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神仙人物传《列仙传》中有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传说,周朝才子郑交甫在万山汉水之滨遇二女,都穿戴华丽服饰,腰系佩珠。但交甫不知二女是汉水女神,便上前请求“愿请子之佩”。二女含笑不语,解下佩珠赠予交甫,交甫喜不自禁,接过佩珠,藏于怀中。道别后,转身离去,行数十步,回头望二女,已经杳无踪影,忙伸手探怀中佩珠,竟也已不见,至此方悟,遇到汉水女神,不禁怅然若失。

虽然郑交甫没有抓住机遇,但襄阳人却抓住了这个机会,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遗产——穿天节。那佩珠就是襄阳穿心石,于是每到“神女解佩”之日(正月二十一),青年男女来到襄阳万山汉江边,拿着这象征着美好爱情、幸福吉祥的穿心石,祈求遇到心上之人。

诸多历史文献记载

宋朝人庄绰在《鸡肋编》中云:“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这里写下了“倾城”出动“泛绿舟”,而且妇女们都成了主角;她们用穿心石当玉佩,又因“石子”和“拾子”两音相谐,得石可得子,能给当时的妇女带来好运。

《云林石谱》中记载:“襄州江水中多出穿心石,色青黑而小,中有小窍。土人每因春时,竟向水中摸之,以卜子息……”李念介绍,宋朝人杜绾在《云林石谱》中记载了当时全国116种知名石种,其中出产于襄阳的襄阳石和穿心石位列其中。

“《素园石谱》将穿心石位列卷三。我藏有清代手抄明代林有麟辑《素园石谱》的全书照片,这本石谱共收录当时全国知名的102种雅石。”李念介绍,《素园石谱》的内容上起南北朝下止于明代,作者把每种雅石的产地、采石状况、命名、造型,以及文人墨客间的赞咏词句等记录下来。其中,与襄阳有关的是襄阳石、穿心石和米芾的宝晋斋研山、海岳庵研山、苍雪堂研山。

襄阳盛产穿心石

“汉江流域的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独特,可以形成穿心石这样特殊的石种。”李念介绍,汉江上游狭窄的河道在秦岭和大巴山的夹缝中流过。远古寒武纪时期,秦岭和大巴山都曾是岩浆长期反复强烈活动的地区,岩浆中含有许多矿物成分,这些矿物经过多少亿年的侵蚀、风化就形成了人们看到的石头。

有的石头中含有一些杂质。石头经过汉水1000多公里的冲刷,一些杂质被冲掉,到汉江中游的襄阳段,就会出现较多有自然孔洞的石子,这就是襄阳人所说的穿心石。襄阳以上汉水中穿心石少,因为江流距离短,冲刷得还不够;襄阳以下汉水中穿心石也少,因为石头经过冲击碰撞变成了沙或被沙淹埋在底部。

穿心石产在襄阳,是大自然馈赠给襄阳人的一份厚礼。李念表示,《襄阳县志》和《襄樊市志》都曾把穿天节记载为最有“襄阳味”的地方节日。在李念看来,穿心石就是这个节日上的定情信物与吉祥物语。

“并不是带孔的石头都能称之为穿心石。”李念表示,穿心石遵守古法来品鉴,应主要具备7个条件:出产地点在汉江中游的襄阳段;寻觅时间是每年的春天,若是在正月二十一这天得到更好;鸡蛋般大小;有通透的孔窍;质地坚硬、细腻、纯粹无杂质;颜色包括青、白、黑等,单色或彩色;纯天然。

(记者 张亚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