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文学发展成为文化产业重要的IP源头,版权保护直接影响着创作是否可持续,文化能否高质量发展。但目前多种侵权盗版行为依然严重干扰着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加上新技术让盗版产业链隐蔽化、成熟化趋势显著,更是增加了打击难度。有作家直言:不少盗版网站“打一个冒出一个”,如何破解“打地鼠”乱象引发的行业之痛?
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为288.4亿元,网络文学通过IP全版权运营间接或直接影响了动漫、音乐、影视、游戏等合计约2531亿元的市场,对数字文化产业的影响范围超过40%。但令人痛心的是,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盗版损失规模达60.28亿元,同比上升6.9%。
网络文学盗版形成庞大产业链,严重挫败创作热情
保护版权,就是保护作家的创新力,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源头的驱动力。但眼下盗版侵权“拦路虎”严重挫败了创作热情。“很多作家反映,在搜索引擎上搜索自己的作品,排名前几位的全都是盗版网站,正版网站则被湮没在海量盗版网站中。”网络作家、温州大学研究员蒋胜男对此痛心疾首。
“小说一发表,三秒就被盗窃。”网文作家“吱吱”形容,对于盗版“心情从震惊到心痛,再到麻木”。更有甚者,部分盗版平台密切关注知名网络文学作家的新书动态,一旦作家发布新书预告便闻风而动,抢先注册书名,用劣质内容填充,诱导粉丝阅读。作家“会说话的肘子”曾透露,他提早15天预告了书名《第一序列》和发布日期,结果正文还未发布,就有盗版网站照搬同样的书名,伪装成他的书骗粉丝“上钩”。
“相对于影视、音乐、游戏等领域的版权保护力度,网络文学还面临盗版侵权的‘三座大山’——部分App、搜索引擎和应用市场。”评论家潘凯雄谈到,盗版网站盗版手法层出不穷,使得“取证难”成为反盗版过程中的高频词汇。
在他看来,导致乱象的主要原因包括:文字作品网络盗版的技术门槛更低,文字形态简单,容易复制,网络传播占用的存储空间和网络带宽小,盗版平台通过文字识别OCR、爬虫等技术,就可以很快盗取海量原创内容;网络文学盗版业已经形成了庞大产业链。搭建盗版平台不仅成本低,而且从网站设计运营、内容导入,到广告联盟的利益获取、搜索引擎的流量分发,整个网络文学盗版市场已形成某种产业化和规模化之势。
当聚合转码行为指向盗版内容时,聚合转码平台往往援引“避风港原则”和“技术中立原则”摆脱法律责任,而权利人针对分散、隐蔽的中小型盗版网站的维权又困难重重。此外,一些盗版平台被举报后,往往只是下架整改或象征性赔偿金额,其背后高额利益的驱动为盗版侵权行为留下“再犯”空间。
实施精准打击,压实搜索引擎、应用市场等平台主体自治责任
业内人士观察到,如“笔趣阁”等网站,甚至成为“盗版品牌”,执法部门协助打掉一个后,又会来一个新的。光是搜索热门网络小说《赘婿》,跳出来的第一个链接还是标榜“全文免费阅读”的所谓“新笔趣阁”平台,令人愕然。如何运用新技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为维权提供新途径?
潘凯雄建议:针对负面商誉显著的盗版平台实施精准打击,升级处置措施。比如,对“笔趣阁”这种已产生盗版恶劣影响的名称应当采取屏蔽搜索显示、商标无效宣告等更严厉的措施,杜绝盗版站点的生存空间。但目前看来,正版化征途依然任重道远。
比如,现有“避风港原则”落后于新技术的发展,应限制其在当下的滥用,并根据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作出修订,明确搜索引擎、浏览器等网络服务商要承担更多的注意义务和审查义务,对屡禁不止的盗版站点形成有效制约,让版权人的权益得到伸张。压实搜索引擎、应用市场、广告联盟等平台主体自治责任,斩断盗版利益链。
此外,应尊重网络文学作品价值,加大盗版惩罚和判赔力度;建立网络文学版权链,以科技助力反盗版。“监管部门应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灵活运用具备追根溯源、不可篡改等特性的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科技成为反盗版的强大利器,促进网络文学行业健康发展。”他说。
(记者 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