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四年竖碑记事曰:水星台为晋人郭璞所建。”“藩府东有井,饮之而甘,勒碑曰‘襄阳第一泉’。”4月18日,午休过后,82岁的原襄樊市规划局总工程师陈家驹戴上眼镜,从书架上取出陪伴了他四十余年的《襄阳县志》,放在书桌前,像往常一样仔细品读这本古籍,寻找属于襄阳的城市记忆。
“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我正在参加城市规划和地名普查工作,需要了解襄阳的历史文化。”陈家驹回忆道,为了获取相关资料,他前往当时还位于襄城区谯楼旁的市图书馆,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城市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对他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清代同治时期编写的《襄阳县志》。
“发现这本书后,我如获至宝,每日苦读。”陈家驹介绍,这本古籍综合性地记录了襄阳的历史、文化、经济和风土人情,描绘了襄阳的山川河流与名胜古迹。
为给当时的城市规划建设注入历史文化元素,陈家驹以《襄阳县志》为线索,前往书中记载的所有地点进行现场考察,采访周围百姓,听人讲述当地流传的故事,寻找并记录其名字的由来:
“过去樊城火巷一带,经常发生火灾,为了应对樊城火巷和整个城里的火灾,人们筑水星台。水星台、火星观是旧时樊城两个‘主管’水、火的庙宇。”
“襄阳西南有个叫七里店的村庄,无论是《襄阳县志》还是出土的明代墓志,都记载的是七里店,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变成了麒麟店。”
“在府或县专门设有执火牌(红牌)送公文人员住宿的店铺,称‘伙牌店’。襄阳的伙牌店设在县衙门前的小街上,这条街因而被称作伙牌店街。”
……
就这样,靠着双腿和一辆自行车,陈家驹走遍了襄阳的大街小巷、山山水水,边看边问、边听边记,记满了十几本笔记,获取了大量襄阳地理和历史文化资料。
陈家驹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以《襄阳县志》为基础,查询大量记录襄阳风土人情的古籍,前前后后花了三年时间,编写了《襄樊风采录》,在当时流传甚广。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陈家驹参与编纂《襄樊市地名志》及《襄樊市城市规划志》等书籍。在退休后,为了更好地传播《襄阳县志》中记录的襄阳故事,陈家驹结合以往收集的资料,自己拍摄制作视频,讲述发生在襄阳的典故,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襄阳、爱上襄阳。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陈家驹说,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不仅影响着当前城市的建设和规划,而且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让城市发展得更有“底气”。
“《襄阳县志》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它不仅带领着我了解襄阳故事,更激励着我把历史文化记录下来。”陈家驹说。
(记者 余子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