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Portfolio(《自然》旗下期刊与服务集合)近日刊发了对中国基因组测序机构华大基因的特别报道,文章中出现的“籼”和“粳”两个汉字引发广泛关注。记者3月22日获悉,这是汉字首次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全英文期刊《自然》(Nature)及系列期刊上。

汉字“籼”和“粳”首次出现在1869年创立的《自然》上是在2018年。当年,《自然》刊发了一篇学术论文,即华大基因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启动的“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计划”的主文章。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华大基因信息分析高级工程师太帅帅介绍:“在我国,亚洲栽培水稻中‘籼’和‘粳’两大亚种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已被人们所认知,但是日本学者加藤茂范却将其分为‘印度’和‘日本’两个亚种,并以‘Indica(印度型)’和‘Japonica(日本型)’来命名,在国际得到长期认可,然而这一命名方式不能正确地反映籼稻、粳稻的亲缘关系、地理分布和起源。”他解释,我国老一辈著名水稻专家丁颖先生就曾提出用“籼”和“粳”替换日本学者的命名,但按照国际惯例,已定的学名很难更改。

“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计划”于2011年11月启动,通过选取来自89个国家的3010份水稻种质,对水稻起源、分类和驯化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太帅帅告诉记者,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从多个角度来证实命名为“籼稻”和“粳稻”更符合水稻的历史演化过程,更能在科学层面上认识水稻的分类。也就是说,研究结果本身支持“籼”和“粳”的命名。

此后,该项目组在论文中取代广泛使用的“Indica”和“Japonica”的命名系统,大胆地提出“籼”和“粳”的命名规则,在长达两年的审稿过程中,项目组与审稿人进行了多次沟通,反复向审稿人讲述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稻作文化等。

因《自然》的排版系统不支持汉字,项目组建议将其以图片的形式插入,最终“籼”和“粳”两个汉字以图片的形式插入到文章中,这也是汉字首次出现在全英文国际期刊《自然》上。

2018年之后,水稻的“籼”和“粳”命名规范得到更多权威期刊的认可,《自然综述遗传学》《植物生物技术杂志》《细胞》等国际期刊都延续了这种命名方法。

与2018年汉字“籼”和“粳”首次出现在《自然》上相比,此次出现在NaturePortfolio的文章上的汉字“籼”和“粳”,与4年前相比不再是以图片的形式插入,而是直接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也许杂志的排版系统升级更新了。”太帅帅分析说。

(记者 李玉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