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文人骚客描写清明的诗词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精彩纷呈。
在这些古诗词中,最受人推崇的当属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时节本该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诗人却独自奔波在漫长的旅途上,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但也是天气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诗人当时看到的雨,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雨纷纷”,营造了一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在这些写清明古诗中,除了唐朝诗人杜牧的诗,黄庭坚的《清明》也有独到之处。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时节春雷阵阵、细雨绵绵、万物复苏,大地上到处芳草萋萋、桃李盛开,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而野田荒芜之处,是死者的坟墓,使人心生悲哀。诗人触景生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宫廷派诗人白居易的《清明夜》,为我们描绘的清明夜是另一番景象: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整首诗妙在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却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遥听弦管暗看花”,别有韵味。此诗取材、构思别具一格。此诗也展现了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但无一字直抒胸怀,而诗人惜春之意自显。
宋代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写的则是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正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节时的风情画。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南宋诗人高翥的《清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郊野扫墓、悼念亡灵的情景: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人生在世,应该珍爱生命,理智地享受人生。这种享受将随着生命的结束而停止。至于对逝者的祭奠和哀悼,也是生者对自己心灵的安慰。
明朝王磐在他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一词中,为我们描绘的则是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古代清明时节,除了要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清明节既有祭奠先人的悲情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过清明节,是生者对逝者的祭奠悲悼,也是对生者心灵的一次洗礼。古诗词里的清明意象万千、意味深远。无论是细雨绵绵、青草离离,还是哀思悠悠、悲情渺渺,清明节留给后人的,是中华民族绵绵不绝的精神慰藉和代代相传的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