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心,曾经的法租界里,有一条种满梧桐、穿越世纪的宁静道路:思南路。1914年法国公董局为了纪念《沉思》作者——流行音乐家如勒·马斯南(Jules Massenet),修建了这条路并命名为“马斯南路”;1946年,马斯南路以贵州省思南县更名,并沿用至今。思南路两侧,汇聚了来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独立式花园住宅(义品村)、联排式住宅(重庆南路256弄)、联立式花园住宅(复兴路537号)、新式里弄住宅(万福坊、伟达坊)、花园里弄住宅(重庆南路268弄)、现代公寓式住宅(思南路45号)、带内院独立式花园住宅(复兴中路505号)等多种住宅类型,记录了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的百年文化。
老洋房:作为居住建筑的历史与回忆
思南公馆又名思南路历史街区,是当年法租界第三次扩张的过渡地区,也是法租界向西区发展高级住宅区的起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确立了全国工商业、经济、教育、文化中心的地位,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上海的房地产业发展繁荣,经营房地产者超过三百家,包括教会组织和一般洋行。每年的房地产成交额达数千万元。1921年,比利时人开办的义品地产公司(Crèdit Foncier d’Extrême-Orient)在思南路东侧建造了四排共23栋独立式花园住宅,后成为这个街区的主体,称作“义品村”。当时在法租界,比利时侨民不多,这部分产业的拥有者多为神职人员或义品地产公司员工。
义品村的建筑形式相似,均为独立式花园住宅,由奥拉莱斯(Allalias)设计,法式乡村风格,每户门前都带有一个精致的花园。采用三到四层砖混结构,主入口朝西,设石阶直抵一楼;南向二层设内阳台,以直梯联系至花园。屋顶采用红陶机制平瓦双坡顶,外墙为水泥砂浆抹层嵌天然卵石饰面,窗扇为赭红漆木百叶窗,底层辅助用房外饰尖券拱廊,建筑西侧有楼梯通向一个砖拱券入口。这里曾经居住过鲁锡田、薛笃弼、程潜、高公度等多位政商学界要员,也设立过新华社华东总社上海分社、中央造币厂、上海人民印刷厂、上海第二医学院等机构宿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现思南路87号的梅兰芳旧居,以及73号的周公馆。
周公馆是抗战结束后1946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对外称“周恩来将军寓所”,即周公馆,现在是中国共产党驻沪办事处纪念馆。这栋建筑最初属于一个日本洋行的老板,抗战结束后被国民政府没收,之后分给了国民党中央党部的黄天霞。1946年三四月间,由乔冠华龚澎夫妇通过其妹夫秘密租下。由于国民政府阻挠中共代表团在沪设立办事处,才对外称周公馆。这栋建筑的形式与同区域的其它花园洋房相比并无二致,是一栋四层的独立式花园洋房。不过宅前有一片草坪,草坪中央种着一棵大塔松,环境宜人。办事处成立后这里进行了一定的改造,沿思南路一侧加建了一个车库,屋面作为二楼的入口平台使用。当时的功能分布为底层车库、传达室、厨房、卫生间、浴室、储藏室以及工作人员卧室,二层会议室、周恩来夫妇卧室兼办公室、警卫人员卧室以及餐厅,三层男工作人员卧室兼办公室,设有资料室和发报间,四层董必武夫妇卧室兼办公室、钱之光夫妇卧室、撤退和接待人员宿舍、女工作人员卧室兼办公室。解放战争爆发之后,中共代表团于1947年3月撤回延安,5月此处建筑被转给了中国民主同盟代表团,作为罗隆基寓所使用。
以义品村为代表的思南路历史建筑,用规整灵巧的体量、红色的法式屋顶、卵石质感的墙面、饰尖券的拱廊、植草种树的花园,述说着百年前上海的居住风貌。这些老洋房曾在战火与历史中破败,所幸又在今日的城市发展中重生。
新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生
思南路历史街区的建筑在历史上曾经是高品质住宅的典型代表,拥有绝佳的地理位置、静谧清幽的环境,以及优秀的设计。但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中,建筑过度使用与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都对其造成了破坏性影响。
义品村最初建造时,里面的各类住宅都是独户使用。随着1952年的公私合营,以及1968年后的混乱,这里逐渐变成了产权复杂、社会层次多、社会背景杂的混合居住社区。最多的时候一栋楼里同时居住着十几户人家。多户居民共同使用一栋住宅,造成了空间拥挤、采光通风差、楼地面塌陷、外立面老化剥落、花园荒废等多种问题。1959年义品村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但这个区域除此之外的老房子,并没有被列入类似名录。因此在1999年思南路历史街区改造工作启动时,有方案提出拆除除义品村之外的其它建筑,用高强度开发来平衡资金。
然而,优秀历史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除了建筑本身,她所处的环境、与周边建筑的彼此呼应,也是其存在价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不能只停留在对建筑本身的关注,而应该从整体和全局出发,考虑其综合的价值。
为了重现思南路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让这个穿越百年的街区能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光彩,并同时体现其独特的地区性与时代性,最终在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上海市思南路花园住宅区保护与整治规划》中,提出了思南路历史街区的性质为“具有上海近代独特文化与历史特点的高品质的生活居住、休闲娱乐社区”,并为这个街区设定了“保护”与“再生”两个目标。其中,“保护目标”包括:保护与展示思南路历史街区在上海近代史上法风西渐过程中的城市建设历史特征;保护与展示思南路历史街区内各种历史建筑的建筑风格和空间特征;保存与展示中国近代革命和名人活动的历史场所。“再生目标”则包括:保护与延续思南路街区的居住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保护与整治思南路历史街区的空间环境,强化环境的生态性和文化性;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和管理;形成具有辐射力的新型综合社区。
在保护与再生两个目标的指导下,改造工作分为了对老建筑的保护性修缮再利用与新建建筑两个内容。在保护性修缮工作中,依据历史档案馆提供的建筑原始设计图纸,对建筑进行还原性修缮,同时在卫生、采暖、空调等使用功能进行现代化改进。以梅兰芳故居为例,通过老地板的拼装形成的还原度,令来参观的梅葆玖先生都称找到了小时候在这里跑来跑去的回忆。修缮技术更是经过了反复研究与实验:首先对建筑立面、结构体系、建筑平面、基础和装饰等方面进行比例学分析,第二步采用样板试验的方式对修缮技术的艺术性、科学性、可逆性进行现场试验,然后又对适应性技术再利用进行现场试验,最终才形成了完善的可以运用于整个街区的技术体系。新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则更为自由,采用钢、玻璃等现代材料,与历史建筑形成对比,让简洁现代的形式语言点缀在还原的街区历史图景中。
改造后的思南公馆由思南公馆酒店、特色名店、企业公馆、思南公馆公寓四个功能区组成。思南公馆酒店由义品村中的21栋独立式花园洋房组成,外观保有过去的风貌。商业区域则新旧混合,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拼接形成当代高品质商业街区,里面分布着餐饮、零售、展览、美容等多种功能。
除了空间与形式上的修缮与更新,思南路历史街区的改造工作没有忽略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建筑、花园、小径、路灯上都镌刻着过去的故事,通过扫描二维码,游客能够听到一段段民国轶事,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这里的每一栋房子都有一段故事,每一个花园都是一段传奇,这些文化IP融入到修缮改造的整体规划中,促进了资产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比起老洋房记录的百年居住风貌,经过保护性修缮与适应性再生的思南新街区,跟新天地、田子坊的改造一样,都是上海历史街区更新工作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笔。历史、文化、技术、人物、故事、情感都融合在这个重生的街区中,为上海这个古老而绮丽的城市讲述只属于她的独特经历。
相关链接
过去与现在:历史街区保护的方法提升
上海是一座兼具历史文化与未来技术的城市,上海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也在很多方面具有探路者的意义和价值。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相关的研究与实践,一直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历史街区”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1994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中。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国相关领域的认知从历史文化名城的宏观层面突破到了历史街区的中观层面。1994年以后的十年间,我国大部分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都以物质空间改造为主要目标,通过参考国外的成功案例,从基础设施、街巷肌理、风貌整治等多个层面展开工作。
2005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正式颁布,对历史街区紫线划定、风貌整治方法等内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开始更加重视对历史传统与社会文化的回应,通过有机更新、公众参与,以及类型学的方法,实现对历史街区人文社会网络的保护、传承地域文化,避免只关注物质空间而忽略文化传统的破坏性保护。
当下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方法,又有了新的拓展,即更加关注人的价值和作用,将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纳入到更新工作的过程中来。同时,空间句法、社区营造、城市修补、城市触媒等新的概念也在不断被引入。保护更新工作也在不断细化,近几年城市微更新的项目在各个城市涌现。
思南路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就充分体现了对物质空间与人文社会网络的兼顾,将历史建筑置入街区的整体环境中考虑,在保护更新的工作中既完成了复原性的修缮,重现物质空间原貌,又进行了人文网络的链接,通过讲述故事与加入新的形式元素,展现地域性。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保有老上海居住风貌的街区,还要经历不间断的更新,同时以更融合的姿态融入到上海城市发展的图景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