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靠辛勤的劳动创造。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带您走进襄阳市博物馆,盘点襄阳有关劳动的文物,感受古代襄阳人的劳动与智慧。

寻——襄阳最早的工具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能够制造工具。在没有掌握冶铜炼铁技术时,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石头成了人类劳作工具的首选。人类对石头进行打磨,生产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工具,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劳动需求,其中一种用于剔剥、割裂兽皮和用于挖掘根茎类植物及远距离投掷的工具,被称为尖状器。

“樊城区牛首镇的金鸡咀遗址出土过3件石质尖状器,它们是目前襄阳地区出土时代最早的人类遗物之典型代表。”襄阳市博物馆副馆长范文强介绍,这3件尖状器初看和普通石头没有多大区别,但细微之处的加工使用痕迹,又表明是人类有意为之。

记者在市博物馆展厅看到,3件尖状器均为石英岩打制而成。“金鸡咀遗址的尖状器采用双面加工技术,显示出石器加工制作的进步性,其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或偏晚的时期。”范文强指出,与青铜器、瓷器等相比,石器虽然看起来不怎么起眼,制作上也没有那么精细,但它们是襄阳地区人类活动最早的见证物,铭记着襄阳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印迹。

探——纺织的起源

在遥远的古代,为了抵御寒冷,人们直接用草叶和兽皮蔽体。随着人们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对野生葛、麻、蚕丝等的采集,纺线织衣逐渐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早期的纺线工具是什么样子呢?

原始的纺织设备、材料、衣物等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找回一点记忆的或许就是那一件件小小的纺织工具的构件——纺轮。纺坠是古老的纺织工具,它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作为纺坠的重要构件的纺轮,一般由兽骨、石片或陶片制成。

“2005年,在谷城下新店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出土了2件彩绘陶纺轮,称得上是襄阳地区史前彩绘纺轮的代表作品。”工作人员王莉介绍,2件纺轮系泥质红陶,大小相同,直径约3.1厘米,轮面上用红彩绘有纹饰,1件为漩涡纹,1件似写意的花卉,纹饰布局合理,色彩艳丽。试想一下,经过彩绘点缀的纺轮旋转时,这些彩色的纹样便随之产生了动感和美感,使原本单调乏味的劳动,变成了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

现——生产生活的场景

南北朝时期,画像砖墓主要集中于南朝统治的南方地区,这与南京作为六朝时期的都城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个集中地就是汉江中游的襄阳地区。襄阳南朝画像砖内容涉及神话、道教、佛教、儒家、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勾勒出古代先人的生产和生活场景。

《鼓吹奏乐》画像砖反映了鼓吹奏乐的场景,四名乐伎列队而行,头戴毡帽,身着袴褶,膝下缚袴,前二人手持长角吹奏、长角上扬,后二人右手执节,左手拍打腰鼓,前者作回首状,似与后者交流。

《备马出行图》画像砖描绘了侍者迎接主人出行的场面,画面中前后站立四人一马,前面一人右手执鞭,最后一人双手握落地团扇,头回望,似乎在看主人何时前来。

《武士出行》画像砖的画面上共有五人,呈前后队列状顺序前行,动作、步调一致,右手执一物放于肩上,左侧腰部有一箭箙,内有箭镞数支。

此外,南漳县九集镇曾出土6块汉代画像砖。在其中一块画像砖上,自下向上将主题画面分隔为6层,画面丰富多彩,场景生动活泼,内容涵盖了山水、人物、神兽、屋宇、亭阙等物象以及车骑、乐舞、射猎等生活场景。在画面第5层,有二人相向作弓步姿势,执剑张弓,正在围捕一只奔跑的猛虎,古人狩猎时的场景被生动地展现出来。

品——宴会佳肴的准备过程

忙碌捕猎后,古人会怎样处理食材?是否会为了庆祝而宴请宾客?800多年前,人们是怎样举办宴会的呢?请随我们看一看这幅南宋壁画。

画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览无余的厨房,厨房内灶具齐全,食物的原料充足,4个男厨正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烧火、擀面、包包子……厨房之外,依次站立着6位男女用人,手端托盘,盘内有的放着酒壶、酒盅、小碗等餐酒具,有的放着已经做好菜肴并上盖的大碗,正井井有条地往前传送。厨房的西边是储藏室,那里也是一番忙碌的场景。

“厨房内外和储藏室内外的场景反映的是宴会上两种不同的流程,前者是制作和传送熟食的画面,这应该是整个宴会的主体,而后者则是准备、分装果点和煮茶温酒的画面,是主宴开始前的铺垫。”工作人员袁伟介绍,宴会邀请了什么样的人,宴会上有什么样的热闹情形,画面没有交待,仅在一角以大幅的落地隔扇遮挡,令人浮想联翩。

这幅《庖厨备宴图》出自襄阳城西的一座南宋砖墓,它反映了宋代襄阳绘画艺术的氛围和水平,也是湖北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并成功揭取的彩绘壁画,堪称难得的艺术珍品。

当然,市博物馆的珍宝远不止这些。正是有了这些古代“劳动者”的勤劳智慧,才有了我们今天在博物馆里看到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感受到的优秀传统文化。

市民朋友们可以趁着“五一”假期,到市博物馆继续探访,从文物中寻找襄阳古代劳动者的身影,品味他们的生活,领略他们的智慧与创造。

(记者 张亚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