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红庙附近一家超市提供的塑料袋。
  记者 史志鹏摄

  商海春作(新华社发)

  何青云作(人民图片)

2020年

率先在部分地区、领域禁限生产、销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

2022年

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

2025年

塑料制品全环节管理制度建立,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在公司加班叫一份外卖,商家告知不再提供一次性餐具,餐盒要回收;下班路过饮品店时,买杯饮料,发现一次性吸管变成了纸管;去集贸市场买菜,发现拿到的塑料袋不再是又轻又薄的“三无产品”,而是可降解塑料袋……今年起,人们生活中这些细小变化将会越来越多。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今年初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时间表”:今年开始,率先在部分地区、领域禁限生产、销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到2025年,塑料制品全环节管理制度建立,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这份《意见》被视为12年前“限塑令”的升级版,摆脱了以往“价格杠杆”依赖,禁令覆盖范围更大、可操作性更强。专家表示,治理塑料污染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从“限塑”到强化“禁限”,中国对塑料污染的治理有力、有序、有效。

“塑料制品便宜、方便,人们逐渐养成了使用习惯”

2月25日下午5时,记者走进位于北京朝阳区高碑店一家超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店里顾客不多。食材采购区,蔬菜、水果、熟食一应俱全。为保证新鲜,很多菜品和水果被塑料袋、塑料膜包裹起来。成卷的手撕袋被摆在显眼处,供顾客随意取用,很多顾客随手就撕下四五个。

在结账柜台,半小时时间里,15名结账顾客中主动提出购买塑料袋的有10名,自带塑料袋的3人,自带帆布袋的1人,推拉杆车的1人。家住该超市附近的张大妈的拉杆车里装满了蔬菜。“家里备着布袋,拉着车省力点。”她说,偶尔应急时也买塑料袋,毕竟便宜、方便。

记者注意到,一些顾客将每样菜品都用手撕袋包好,然后装入购买的大塑料袋中。算下来,一名顾客买一次菜,使用的塑料袋近10个。

在一些农贸市场和小商店,使用违规塑料袋的情况更普遍。北京市朝阳区东五环附近一家农贸市场里,塑料袋虽然收费,但没有任何标识;一些商贩为了生意,主动使用或免费提供低质塑料袋。

塑料制品还广泛出现在一些新兴行业中。比如外卖。据记者观察,一单外卖一般会包含2到3个塑料餐盒、1到2个塑料包装袋、1到2双一次性筷子,此外还包括塑料汤匙、吸管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使用网上外卖的用户规模达4.21亿。外卖餐盒与包装袋加在一起,塑料制品消耗量惊人。

比如快递。一个包裹一般会用到编织袋、塑料包装袋,再用胶带、胶条等捆牢。据统计,2018年中国快递业共消耗编织袋约53亿条、塑料袋约245亿个,国内使用的包装胶带一年可缠绕地球1077圈。

此外,随着奶茶、咖啡等饮品销售额直线上升,塑料杯、塑料吸管、吸管包装袋等塑料制品消耗量也不断增加。

很多消费者表示,其实现在人们环保意识已经大幅提升,比如不浪费、减少使用、循环利用塑料袋等。但是,由于塑料制品便宜、方便,很多人逐渐养成了使用习惯。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近日发布的《有关塑料的十大事实与再生塑料产业绿色发展建议》显示,中国每年塑料制品产量逾7500万吨,回收率为23%—29%,高于日本、欧洲及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由于具有易受污染、种类复杂等特性,人类生产的绝大部分塑料并没有被持续循环利用,而是被废弃、焚烧或者填埋。

“这不仅导致可再生塑料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将对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系统和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甚至可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对记者说。

“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

“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相比12年前发布的“限塑令”,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今年初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中,禁止生产和销售的塑料制品大幅增加。其它陆续分步骤、分领域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包括不可降解塑料袋、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等。

“这些塑料制品多数都是量比较大,回收起来又比较难,或者回收成本比较高、利用价值不高的产品。”北京工商大学材料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翁云宣说。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意见》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置,降低塑料垃圾填埋量。

为降低禁限部分塑料制品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意见》提出,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比如,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鼓励设置自助式、智慧化投放装置等。

其实,一些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对设计精美的环保产品更为亲近。北京某企业员工王丽是一个“90后”,平时喜欢收集环保袋。“用环保袋是一种时尚。”她告诉记者,她喜欢过一种精致的生活,当看到环保袋上各式各样的精美设计后,就喜欢上了。

一些企业、平台也在积极改变经营思路。北京市民孙成说,一些咖啡馆为减少塑料消耗,使用直饮杯盖、纸质吸管,对顾客自带杯给予打折,有时还免费。记者从一款外卖App上看到,在确认支付页面上有“餐具份数”一栏,里面有“无需餐具”选项。如果勾选此项,可获得平台提供的奖励。

据江苏某高校辅导员程林介绍,菜鸟驿站在校园里设置了绿色回收台,老师和学生把包装袋(箱)按照尺寸整理存放,供大家重复使用。他说,这种环保举动,吸引了越来越多老师、学生参与其中。

有学者认为,包装绿色化不仅代表着一种环保趋势,同时也是确保《意见》落到实处的重要前提。只有为公众提供更加绿色健康的包装替代品,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意见》执行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人们消费行为的改变最终能让产业发生巨变”

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一些地区和领域存在塑料垃圾分类回收不足、规范化利用处置不够、随意丢弃等问题,《意见》从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和清运、推进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和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作为塑料循环利用的主力,解决塑料回收行业面临的一些现实难题十分关键。“从业者应该思考构建一个新的价值链。”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秘书长蒋南青对记者表示,由于人力价格上涨、原油价格持续走低、化工行业产能增加等原因,再生塑料和原生塑料价格倒置,导致再生塑料产业失去利润空间。

“上游产品制造环节给塑料回收也带来很大困难。”蒋南青表示,很多产品为满足功能性需求,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比如食品保鲜包装、服装的化纤材料、种类迥异的塑料瓶,这些塑料制品的复杂性使回收环节变得困难。“这提示我们,塑料回收是一个全产业链都要参与的问题。”

“塑料从产生到回收,整个流通体系都应该管起来。”王永刚建议,塑料行业设计、生产端应发展智能管理体系,实现“谁生产谁处理,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的管理模式;投放端应结合“互联网+回收”方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押金制回收体系,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废塑料回收率。

“应该建立一个包括废品回收站、废品回收公司、拆解公司和资源处理加工企业在内的流向监管系统,从资源获得环节优先支持正规资源回收企业发展。”王永刚说。

加强替代产品应用也存在一些难点。环保人士刘华对记者表示,比如替代产品和相应体系还不成熟,替代成本较高。以聚乳酸可降解塑料袋为例,成本大约是传统聚乙烯塑料袋的2至3倍,此外其对温度、湿度要求较高。

“产品设计越往前端考虑越好。”刘华表示,在设计、生产环节需进行生态设计考量,尽可能从源头减少材料使用量,避免过度包装;尽量保证材料的单一性,避免增加回收难度和成本;减少过度使用增塑剂等添加剂。

“其实塑料问题,最终会归结到消费问题上来。人们消费行为的改变最终能让产业发生巨变。”蒋南青表示,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关键要素,消费者需要提升环保意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最终倒逼塑料产业链转型升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