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规划和科学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我市正在大力实施市政设施升级,而地下综合管廊堪称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地下生命线”。目前,我市已形成总规模144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长度、规模在全国属于“第一梯队”。12日,长江日报记者对全市部分地下综合管廊进行探访。

■中法生态城地下综合管廊

管线集纳入地,让地上释放最大价值

行驶在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的生态城大道,刷黑的宽敞道路,以绿化带隔离,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有效分开,沿线道路设施齐全,行车平稳顺畅,两侧视野开阔,一览无余。

原来,就在宽敞的道路下方约七八米深处,是一整条功能完善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起于琴弦路,止于高罗河西路,长约2.4公里,已全部建成。

作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首期基础设施工程8.1公里的一部分,综合管廊借鉴先进的城市建设经验,以“集约、智慧、生态”为理念,规划布局呈一个“士”字形,整体由主控中心来管理。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才发现,入口“隐藏”在道路一侧的绿化带中,打开水泥小屋子的门,顺着楼梯进入到地下管廊内部,通道逐渐变宽。

管廊主体位于地下二层,并列着管道舱、电力通信舱、高压电缆舱、燃气舱,宽度约13—14米,为相互隔离的空间,地下一层为各空间的入口。

有的管廊内,分布着密密麻麻的设备架。建设方中建三局项目负责人介绍,管廊内集成给水管线、再生水管线、热力水管、电力电缆、通信线缆及燃气管道等。

考虑到该片区的远期发展需求,给予充分的布线、布管空间。“简单来说,片区内新建项目需要水、电、燃气等,直接从地下管廊接入项目,无须重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空中蜘蛛网’、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等现象。”

该综合管廊的建设,有利于完善中法生态城基础设施系统,让地上释放最大价值,提升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汉口滨江商务区地下管廊

管网“主动脉”让道路告别“开拉链”

相隔30公里之外的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一条长约5公里的综合管廊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记者从承建方获悉,管廊工程像一条轴线贯穿商务区内,部分区段布设在地下环路的上方、地面道路下方,实现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和最少的重复建设。管廊舱位根据不同的功能和需求设置为双舱、三舱和四舱3种形式,入廊管线包括给水、中水、供能、电力、通信5类市政管线。其中,能源舱也是管廊的一大特色,未来将利用江水实现集中供冷和供热。

项目建成后,将解决由于电力、通信、供水、排水等管道施工而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等问题,成为商务区内市政管网“主动脉”。

记者采访了解到,截至目前,该综合管廊整体施工进度已过半,桩基施工进入尾声。综合管廊正式投用后,将给整个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的供能、供水、供电及通信带来极大的便利。

■144公里地下综合管廊

堪称能源生命线

中冶南方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吴梓鸿曾参与过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光谷地下中心城等一批城市管廊的规划设计,在他看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的管廊系统是目前功能种类最丰富的,包含电力、信息、给水、再生水、热力、燃气等管线。

热力管线,除与其他入廊管线一样在安全性、使用寿命方面比传统的埋地管道大幅提升外,还可以在非采暖期进行全方位的检修维护,同时,防止管线沿线出现其他隐患。管廊为市政管线的运维提供便利,对城市能源有效利用起到重要作用。而集合各种管线的管廊,也像一个能源“动脉”,高效安全地将各类能源介质输送给城市用户,确保最优的使用感。

此外,修建道路首先进行管线综合,并与其他基础设施统一考虑,最大化利用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的同时,尽量减少市政配套设施对城市美观性的影响,还给城市更通透的视线。

市城建局海管站相关专家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144公里廊体,下一步将向新区、功能区拓展。同时争取3年内将影响城市道路使用功能的管线全部迁改入地,主城区新改扩建道路管线全部入地。未来将形成地下管线、地铁、深隧、地下交通等复合功能,做好地下空间利用大文章。

(记者 龚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