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高山流水,知音传说源远流长,知音文化深深印在素有“知音故里”之称的武汉市蔡甸区。

近年来,蔡甸区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更是如星星之火般扎根基层,用脚步走进群众之中,用真心贴近民心,进一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仅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还进一步推动和传播知音文化,绘就蔡甸区文明底色。

盘活阵地资源 延伸文明实践工作“触角”

银幕一端播放着电影《地道战》,十几名青少年聚精会神盯着银幕看得津津有味。这是蔡甸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修建投入使用的影像厅,已成为了附近街区居民最喜欢去的地方。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楼的阳光房内,几位老人晒着太阳,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下象棋,一幅岁月静好的模样。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设有大讲堂、图书阅览室等多功能展厅,可满足居民不同需求,大伙儿可在这里开展各式各样丰富的文娱活动。

11月30日上午,雷鸣般的掌声在蔡甸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骤然响起,经久不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成员、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翟一博正在这里进行主题为《百年奋斗 再启新程》的宣讲。

课后的会场,蔡甸区党员干部们你一言我一语,竞相交流听课体会、抒发内心的激动。纷纷表示,将进一步学懂、悟透全会精神,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文明创建、基层治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原生动力。

近年来,蔡甸区全方位、多维度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让宣讲入耳贴心、志愿服务温暖人心、移风易俗处处顺心,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自2019年全面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以来,蔡甸区作为武汉市首批四个试点区之一,积极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实践体系。

伴随着占地16亩的大东小学旧址改造而成的蔡甸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蔡甸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总计达到361个,覆盖了全区288个村、51个社区。如今,在民营企业、景区、大学、军营、群团组织、区直部门、文化艺术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大批特色站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的“15分钟服务圈”,为开展“百站千场”宣讲活动提供了阵地,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据介绍,为满足群众需要,蔡甸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扩大建设,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园,其包括停车场、露天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等服务设施,满足区内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人人都是志愿者 文明实践活动走进田间地头

“小朋友,要不要和叔叔一起去买糖吃啊?”在蔡甸街道知音社区联合旺斯达幼儿园里,一群年轻人手拿糖果、玩具,正想方设法“骗”孩子们。原来,应幼儿园需求,这里正进行着一场幼儿防拐防骗安全教育活动。知音社区志愿队员们走进幼儿园化身成了“骗子”,利用事先模拟好的各种“拐骗”方案进入目标班级,拿出糖果、玩具引诱孩子。短短几分钟,就有不少孩子毫无防备地被“拐骗”。

“拐骗”成功的志愿者们却并不好受,他们来到教室,向孩子们列举了多个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案例,反复告诫孩子们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原来糖不能乱吃啊,叔叔,我记住啦!”上完安全教育课的小朋友们拉着志愿者们的手坚定地说道。

知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来自教育、企业、医院等各个行业。他们是蔡甸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缩影。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蔡甸区结合社情民意,按照“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的要求,广泛开展志愿活动。

此外,蔡甸区还通过采取“大数据+文明实践”及“政务服务+志愿服务”的方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升级为“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腿”,更好地服务群众。在蔡甸区多个社区、村凭借智慧广电网络,搭建了社区内部信息化平台,该平台已成为提高社区治理能力的“好帮手”。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接地气,才有生命力。蔡甸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周末、晚上或者茶余饭后的时间,到城市公园、农村广场为群众宣讲党的政策,普及健康知识,讲解种植、养殖技术。

活动中,志愿者们把“大道理”变成“小故事”,把“普通话”变成“地方话”,把“大课堂”变成“田地间”,把政策、文化送到百姓门口。通过点单-派单-接单-完单-评单的闭环管理方式,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线上指导线下”的志愿活动开展形式。

“群众在哪里,我们的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蔡甸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注册志愿者7.51万人,志愿服务组织352个,服务时长45.99万小时。

以文化人 持续深入移风易俗

洁净的道路、白墙黛瓦的民居、古朴典雅的长廊及洋溢党建文化气息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广场……走进俞家垸村,一幅幅美景映入眼帘。

几年前,由于当地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环境又脏又乱,垃圾随处可见。2019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村里挂牌,为解决“脏乱差”问题,俞家垸村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号召人人动手、家家参与,村民逐渐养成了良好卫生习惯,几年下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环境好了,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村民说,随着生态环境改善,俞家垸村发展起由火龙果种植、养殖和垂钓构成的主导产业,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多元。观光、采摘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也逐步发展起来,给村民带来了更多收入。

12月5日,记者走进蔡甸区俞家垸村,远远就能听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热烈的讨论声。一场完善“红白理事会”的村民会议正在进行。蔡甸区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

“以前我们农村办红白事喜好攀比,大家虽然心里不情愿,但是也没办法。现在‘红白理事会’替大家做主,定了新标准,村民们都发自内心拥护,”村民李书全告诉记者,“上周末,村里两对青年结婚,大家都按照规定的标准执行,既不铺张浪费,也让我们老百姓省了钱又有面子。”

一场婚礼的变化是移风易俗、提高文明素养真实写照。近年来,从繁华街道到古朴乡村,蔡甸各地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文明清泉浸润百姓心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破传统发宣传单的模式,以“话家常”的方式向村民传递殡葬改革的意义,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丧事。

推进移风易俗,不仅让乡风民风更为清朗,更打破了奢侈浪费的“面子工程”。

新房酒、满月酒、高寿酒……过去,滥办酒席给蔡甸经济开发区奓山街村民们带来沉重负担。村民李文清说,自己一年到头勤扒苦做赚的辛苦钱,吃酒席就要花去一半多,最多时一天要赶四五场酒席。

为了纠正这种风气,蔡甸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制定村规民约,宴席统一标准及提倡少办或尽量不办。

刚参加完村舞蹈队活动的李大姐朗声笑着说:“我们村子跟从前可是大不一样了。以前一天到晚就是聚在一起闲聊和打牌,现在每天都有文娱活动,唱唱歌,跳跳舞,心情越来越好,身体也越来越好了。”

文明实践“走下去”,服务群众“实起来”。蔡甸区将继续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让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各个角落,以多种方式融入百姓生活,逐渐发芽、开花、结果,绘成一幅幅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的文明画卷。

(记者 王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