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记者来到湖北美术馆负一层特展厅,这里正在展出《工业记忆——“一冶”工人版画的图像叙事》。该展览是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由《记忆与叙事》《个体与时代》《图像与历史》三部分组成。现场以湖北美术馆馆藏工业版画及相关文献为研究基础,共展出相关作品近80件,展览将持续至5月21日。

一走进馆内,记者首先来到《记忆与叙事》部分,一幕幕新中国火热建设的场景便浮现在眼前。武石于1957年套色木刻的《最后一根钢梁》记录的正是我国首座公铁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竣工,安装大桥上最后一根钢梁的场景,该作品以气势磅礴的构图、雄健有力的刀法、强烈明朗的色彩,流溢出热烈奔放、豪迈喜悦之情。而宋恩厚在1959年套色木刻的《又是一炉优质钢》以武钢一号平炉出钢,武钢生产步入快速发展期为背景,描绘了一位钢铁工人面对火红钢水,欣然微笑的情景。该作品也成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历史上的标志性图像。

武汉是新中国工业重镇,亦是中国工业版画的发源地,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长江大桥等重要的建设项目都在这里。“‘一冶’是在武汉产生,直至发展壮大的。”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介绍,“早在20世纪50年代,武钢汇集了各地援建的工业大军,并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的美术创作活动,从1956年的‘业余美术训练班’到1959年成立‘工人业余版画创作组’,直至1963年,‘第一冶金建设公司’(简称‘一冶’)从武钢中划分出来,形成了‘一冶’工人版画群体。此后20余年持续发展壮大,并带动了湖北其他工矿企业版画创作群体的兴起,共同构成了工业版画在这一时期的繁荣。”

据了解,《记忆与叙事》部分是从新中国成立后代表性的、与“一冶”建设相关联的工业题材版画入手,同时,以“一冶”工人版画的代表作品为线索展开,呈现其图像叙事的特征。其中有表现我国宏大的生产建设事件和场景,如古元的《鞍钢的修复》;有风景化的叙事,如梁永泰的《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也有对事件的直接记录与间接表现,如记录鞍钢九号高炉大修的《创举》《毛主席来到武钢工地上》,一冶工人集体创作的《冶金建设者之歌》(又名《攀枝花组画》)等。

此外,在《图像与历史》部分,为文献梳理,通过早期全国版画展和地方文献中的工业题材版画图像,以及相关工业题材的绘画,呈现“一冶”工人版画产生的背景;在《个体与时代》部分,挑选了13位“一冶”版画代表性作者,分别出生于20世纪30、40、50、60、70年代,通过分析同一作者在改革开放后不同风格的作品,从创作技法、形式、观念的角度,探讨创作个体与时代发展的关联。

冀少峰说:“本次展览一方面系统梳理‘一冶’版画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在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中展示其美术史的独特含义及其与当下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展览的形式,完善本馆20世纪湖北美术专题研究体系,建立美术史研究和展览叙事之间的有效链接;同时,思考并实践作为公共美术馆,如何更好地运用馆藏资源,发挥社会美育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记者 范雅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