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人杰地灵。百余种矿产资源、300余个大中型矿床、数万枚恐龙蛋……都藏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里。想知道你的脚下还藏有哪些宝藏吗?不需要踏遍荆楚大地寻觅,在湖北地质博物馆,你就能找到标准答案。

1月4日,全新改造升级的湖北地质博物馆恢复开馆。新馆藏品突出湖北特色,陈列着全省类型丰富的岩石、矿物和古生物化石标本,系统介绍了湖北地史演变、重大地质事件、荆楚大地的自然资源特征、不同地质时期的湖北生物群落面貌,以及湖北地质事业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想要了解湖北的地质构造演化和古生物奥秘,那么来湖北地质博物馆就够了。”该馆馆长王镝说。

馆藏丰富 共18000余件藏品

恢复开放的湖北地质博物馆是一座新馆,却有着数亿年的历史积淀。

1956年,湖北地质博物馆正式开馆,坐落于武汉市江汉区利济北路250附4号,至今已建馆66年,馆内的展陈品可追溯至数亿年前。“湖北省地质局历来重视博物馆建设和科普事业发展,但是老博物馆原有硬件设施落后,展示方式陈旧,难以满足新时代科普教育基地需要。于是省地质局投入专项资金,2020年5月正式启动改造升级工作,并于2021年12月顺利完成。”湖北省地质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局科协副主席杨明银介绍,新馆对功能分区合理划分,完善安全防护设施,科学有序陈列标本,增设互动体验设备,重点突出湖北地质特色。馆方希望通过改造升级,打造成“走进湖北地质、了解湖北地质、融入湖北地质”的重要科普平台。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全新改造的湖北地质博物馆设置有地球演化厅、生命演化厅、资源与环境厅三个主展厅,馆藏标本18000余件,一级藏品100余件。其中,地球演化厅以湖北沧海桑田为主题系统介绍地球科学知识,重点展示湖北各地区类型丰富的岩石标本;生命演化厅以生命的奇幻之旅为主题,重点展示湖北特有的古生物化石标本;资源与环境厅以灵秀的自然资源为主题,重点介绍荆楚大地的自然资源特征。

分区展示 一览荆楚地质地标

“通过本次改造升级工作,我们对馆藏的数万件地质标本重新梳理,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最具有科学故事的标本进行展示。同时,按照地域特色展现了湖北13个地市州的矿石标本,到湖北地质博物馆来就可以知道你家有没有矿、有没有化石。”馆长王镝介绍,改造升级后的亮点就是突出湖北、展示地域,方便大家找到自己家乡的地质标本和地质精品。

据介绍,根据湖北省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及矿产资源分布特点,成矿区划为“四带一区”:武当山——大别山成矿带(湖北段)、湘西——鄂西成矿带(湖北段)、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湖北段)、江南成矿带(湖北段)、江汉盆地成矿区。在湖北地质博物馆资源与环境厅的地形图上,可以清楚看到全省有哪些地质矿产资源,分别分布在哪些地方。

走进博物馆一楼,一边是来自侏罗纪时代的江西萍乡铁化木化石,一边是重达712公斤的湖北罗田巨型水晶,一个是“镇馆之宝”,一个是“颜值担当”。

江西萍乡的铁化木为什么陈列在湖北地质博物馆?因为它是由湖北地质工作者发现的,见证了湖北地质工作的前世今生。“1952年,坐落在汉口的原中南地质局分管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六省,当时的地质工作人员在江西一带发现了这一稀有的铁化木,并带回了武汉,从湖北地质博物馆建馆以来一直陈列至今。”湖北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

而712公斤的巨型水晶则是实打实的荆楚宝藏,诞生于湖北罗田。水晶在工业上有很大用处,当时我国还没有合成高纯度水晶的技术,国内掀起了寻找天然水晶的热潮。1957年,湖北省地质局专门成立了水晶队,1958年,分队技术负责人王慎兴在罗田一处伟晶岩脉中发现大型水晶洞,712公斤的巨型水晶就诞生于此。在伟晶岩脉中寻找水晶的经验因此被推广到全国,解决了当时水晶应用的燃眉之急。

荆楚大地除了有丰富的天然水晶外,还有磷、铁、硒等矿产资源。杨明银介绍,在几代湖北地质人的艰苦努力下,已查明92种矿产资源储量,发现大冶铜绿山铜铁矿、宜昌磷矿等大中型矿床300余个,众多具有代表性的矿产资源标本按地区进行划分,在湖北地质博物馆均有陈列。

资源与环境厅陈列的大冶铁矿石标本,见证了中国最早的露天矿山机械化开采。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旅游地质与地质遗迹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小龙介绍,大冶铁矿的发现打破了当时一些专家学者对于矽卡岩无大矿的假说,为我国重振工业、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财富。

科研财富 每个化石都有来头

从陆地到海洋、从动物到植物,荆楚大地的生物资源也大有来头。博物馆的古生物厅陈列着大大小小的古生物化石,既有恐龙、大象等大型化石,也有石头里的树叶和小鸟,大多都发现于荆楚大地。

厅内一个高近3米、长近6米的恐龙化石骨架最为吸睛,它是湖北省出土的第一具较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被命名为“湖北郧县龙”。1997年,湖北省地质局科研团队在郧县(今十堰市郧阳区)梅铺镇发现了恐龙化石,经过1年零3个月的发掘及修复,共发现比较完整的恐龙化石399块,根据股骨数,推测发掘点曾埋藏了大小、种类不同的恐龙个体8个以上,这些恐龙大多为梁龙和巴克龙。

和“湖北郧县龙”同时被发现的还有恐龙蛋化石。在十堰郧阳柳陂镇青龙山的恐龙蛋化石群里,发育有6个产蛋层,最多一窝多达77枚恐龙蛋化石。整个化石群仅裸露地表的恐龙蛋就达7000余枚,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恐龙蛋化石群。由于科学意义重大,目前此处已建成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同时入选了国家重点古生物化石中产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不过,比起恐龙这样的大型古生物化石,湖北微小的古生物化石更为丰富,最早可追溯至寒武纪大爆发之前。别看这些化石体型微小,但对研究生物起源有着重要的价值。如1978年湖北省地质局科研团队在湖北宜昌发现的来自5.5亿年前的“恰尼虫”实体化石,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块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也是全球首次发现保存完好的“恰尼虫”实体化石;清江生物群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化石宝库”,为研究地球动物门类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百闻不如一见。即日起,湖北地质博物馆可通过武汉文旅码预约参观,参观时间为周一至周六9:00-16:30。

(记者 康旭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