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大型展览《“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从绚丽壮美的莫高窟来到诗情画意的珞珈山,30余件珍贵文物、近百件考古展品“出窟进山”将在此展出4个月,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一次离开敦煌。

北魏的繁复刺绣,藏文的厚重佛经,回鹘文的神奇木活字,五代时期灵动的龙砖,还有叙利亚文的圣经、波斯的银币……

本次展览选取了敦煌历年考古发掘的代表性文物真品、壁画及彩塑临品、复制洞窟等,共计168件/套,分“丝路漫行”“灿烂佛宫”“百年回顾”“重读历史”“历程”“校院联手”“霓裳美仪”“壁上丹青”等几个部分,全方位展示敦煌的璀璨文物和敦煌石窟考古的丰硕成果。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由中原通向西域的咽喉之地,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中西方文化汇聚、碰撞、交融的重要场所。敦煌石窟,尤其是莫高窟,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艺术精湛、保存良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这次展览确定的文物都是由“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亲自挑选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是这次展览的重要策展人,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去年,武汉大学相关方面前往敦煌研究院拜访了樊锦诗后,开始策划这次特展。“樊锦诗先生曾反复交代,一定要把展览办好。”

“这次来汉的珍贵文物都是历年考古发掘中的精品,可谓敦煌的‘镇馆之宝’,也是敦煌考古所历史上的‘老底子’,能够全面而生动地反映敦煌文化的多元与璀璨。”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除了个别文物在之前的国内外大型展览中有过亮相之外,绝大多数文物都是第一次离开敦煌。”

这些珍贵文物第一次离开敦煌就花落武汉,张小刚表示,武大的“敦煌缘”起到了桥梁作用。从最早的唐长孺、朱雷等诸先生的“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到彭金章、樊锦诗先生的敦煌考古、遗址保护,到李德仁、朱宜萱教授团队的“数字敦煌”建构,再到今年3月份敦煌和武大签署考古人才培养协议,张小刚细数了武汉大学在敦煌保护、发掘、研究上的诸多贡献。“武大和敦煌的历史渊源久远,武大和敦煌的合作深厚”,张小刚说,“历年来敦煌考古最重大的发现这一次都调给武大,就是对武汉敦煌‘学缘’的纪念,专门以敦煌考古为主题的展览,不仅仅在高校,在敦煌以外,都绝无仅有”。

据悉,本次展览由武汉大学敦煌研究院主办,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万林艺术博物馆、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承办。展览时间将从5月18日持续到9月18日。

(记者 周劼 汪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