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午,武汉地铁“博物馆专列”从2号线天河机场站发出。“地铁里逛博物馆”是武汉市众多让博物馆“活起来”的举措之一。近年来,以打造“博物馆之城”“让文物活起来”为主旨,武汉市各类新建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博物馆不断创新传播方式,筹办了不少具有全国影响的特色展览,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足不出户也可“云”游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公交卡受欢迎

近年来,武汉市不断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武汉博物馆打造的“智慧武博·数字武汉博物馆”平台由“虚拟博物馆”“城市记忆”“藏品档案”“教育空间”以及“我的博物馆”五大板块组成,让市民游客足不出户即可“云”游博物馆。

2020年,武汉革命博物馆、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也相继推出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数字展馆和《江汉泱泱商邑煌煌》数字展厅,运用激光、3D建模等方式,将馆藏藏品和展厅原貌,全景式、立体化展现。

武汉市文博单位积极引进“VR”“AR”等新技术,丰富陈展形式和手段,增进与观众的互动体验。2021年“七一”期间,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利用“VR”技术,给观众沉浸式地再现了1927年八七会议召开时的场景。该活动荣获2021年全国革命文物保护优秀案例。

湖北省博物馆在让文物“活起来”方面,探索更为深入。今年“五一”假期,湖北省博物馆推出新馆VR全景展示,网友在家可以全方位浏览新馆6个展厅的640个展陈场景,文物就在眼前,可伸缩放大,视野可360度移动,仿佛身临其境。远在上海居家的网友,也能在网上VR全景欣赏湖北省博物馆的精品文物。在湖北省博物馆,许多文创产品,取材于彩绘漆木虎座鸟架鼓、铜鹿角立鹤、彩绘漆木猪形盒、彩漆木雕鸳鸯形盒、彩绘漆木卧鹿等以动物为主题元素的文物,深受观众喜爱。今年推出的越王勾践剑公交卡,尤其受到市民的欢迎。

■市民在地铁里“偶遇”国宝

如临书画卷轴面前

2021年9月,武汉上线地铁博物馆国潮风专列。将武汉博物馆馆藏瓷器、玉器、青铜器、古代书画等精品文物,用精美的图片和简洁、生动的文字,根据不同车厢的主题进行布置,营造出传统文化的艺术氛围。市民搭乘2号线,很可能突然发现自己身处于磅礴大气的青铜重器中、温润雅致的玉石珍玩旁、翰墨淋漓的书画卷轴前。

今年1月5日,武汉博物馆开发的《江汉揽胜图》真丝织锦手卷,在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专业委员会举办的“让文物活起来——全国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联展”获得“文博传承奖”。

5月16日上午,武汉地铁“博物馆专列”从2号线天河机场站发出。这趟专列里,18家本地博物馆的标志建筑、特色文物一一展现在乘客面前,搭乘地铁的市民在短暂的地铁旅途中近距离感受博物馆的魅力。

■一家四代传承农讲所精神

在红色博物馆学习革命史

在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夕,武汉革命博物馆在武昌农讲所纪念馆院内搭台,来自武汉高校、中小学、文化单位的7个党史主题文艺节目依次登台展演,百年党史、团史以经典音乐、诗词、舞台剧等生动鲜活文艺形式展示在青年学生面前。

武汉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革命文物资源丰富。在武汉市“博物馆之城”建设中,武汉红色文化场馆取得长足发展。2016年,全国唯一以“中共中央机关”命名的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建成开放。2019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建成开放。此外,武汉市还兴建了武汉中宣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陈列馆等8家红色场馆。

2020年8月,77岁的武汉退休教师段施生带女儿陈岚来到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参观“对话·传承——武昌农讲所与八一南昌起义”展览。段施生的父亲段继李是武昌农讲所学员。陈岚11岁的女儿左晨,2018年成为农讲所“小小讲解员”,周末节假日以志愿者身份到农讲所为参观者讲解农讲所革命历史。陈岚为外公参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感到自豪,她表示自己一家四代人都在传承农讲所精神。

去年“五一”,武汉市文博场馆举办的红色展览引发观众强烈反响,仅5月1日当日,全市文博场馆接待观众15.9万人次,其中场馆接待观众4.5万人次,巡展接待观众11.4万人次,多家博物馆参观人数接近接待峰值。

(记者 万建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