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起,一批新规将正式落地实施,涉及医疗、养老、互联网等多个方面,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安全。针对互联网领域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问题,《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将加以规范;3月1日起,医疗机构之间将可以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降低患者的就医负担;与此同时,在养老领域,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将扩至全国……众多地方新规也将纷纷落地,涉及反对家庭暴力、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用制度完善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周全的保护。

不得利用算法搞差别待遇

打开购物平台,自己浏览过的相关商品就会闯入眼帘;打开微博,热搜上的讨论数据令人迷惑……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的这些问题,正是算法在背后发挥作用。3月1日将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将对此加强监管。

《管理规定》明确,要保障算法选择权,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应当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应当建立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相关算法,以及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

针对饱受诟病的热搜算法,《管理规定》还明确,不得利用算法屏蔽信息、过度推荐、操纵榜单或者检索结果排序、控制热搜或者精选等干预信息呈现。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App在使用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恶意获取个人基础数据甚至收入、购买痕迹数据、浏览数据,进行相关的深度开发甚至数据交易,根据个人情况推送音频视频、推荐购物链接。还有些情况下,诱导年轻人进行消费,推送游戏、视频,严重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新规主要是针对这些现存问题。

“新规实施以后,对平台算法会有更好的规范,平台应用提供的各种算法也将受到大众的监督,有助于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王鹏说。

医院不得无故重复检查

同样将于3月1日施行的还有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原则,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

《管理办法》明确,对于患者提供的已有检查检验结果符合互认条件、满足诊疗需要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重复进行检查检验。

不过,也有些情况是允许进行重新检查的,比如因病情变化,检查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疾病诊断不符,难以满足临床诊疗需求的;检查检验结果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变化较快的;检查检验项目对于疾病诊疗意义重大的等。

对于需要重新检查的情况,《管理办法》还要求,医务人员要加强医患沟通,对于检查检验项目未予互认的,应当做好解释说明,充分告知复检的目的及必要性等。

“以前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不能互认,并非是出于医疗机构的利益之争,主要是由于过去不同医疗机构的水平、地域、所属专业领域、所采取的相关标准、使用的试剂、器械不同,所以客观上造成了医疗机构之间检查结果不能互认的问题。”王鹏说,“随着医疗环境、技术的不断完善,目前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存在数据、标准、技术不统一的问题了,在技术方面可以基本实现结果互认。”

在王鹏看来,实现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以往的医患纠纷问题,使医疗资源重复利用率降低。虽然短时间内可能影响到医疗机构检验的收入,但长期来说,可以减轻患者的负担,也减少了医疗机构的无效运转,提升医疗行业的效能。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扩围

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扩大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自2022年3月1日起,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在原有6家试点公司的基础上,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据悉,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是指以养老保障为目的,领取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的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产品设计分为积累期和领取期两个阶段,领取期不得短于十年。

自2021年6月起,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试点。截至2022年1月底,6家试点公司累计承保保单近5万件,累计保费4亿元。

银保监会此前曾指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以来,总体运行平稳,业务规模稳步增长,试点公司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安全稳健的长期养老保障选择。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对于传统养老保险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补充,试点区域扩至全国后,对于整个养老保险市场的长期发展,有比较重要的积极作用”。

《通知》要求,试点范围扩大后,各试点公司要在坚决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持续创新产品,增强养老保障功能。要服务民生大局,积极探索满足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多样化需求。要持续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查处各类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一批地方新规聚焦弱势群体

三月,还有一批地方新规颇具亮点。其中,《江苏省反家庭暴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3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了家庭暴力的四种类型,即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控制。《条例》提出,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委会、村委会、妇联、工会、青年团、残联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或者民事诉讼,也可以依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条例》还提出要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保护,其中规定,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委会、村委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年老、残疾、重病或者受到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报案的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保护和帮助。

此外,《条例》鼓励向公安机关等报告家庭暴力行为,公民制止家庭暴力行为,经公安机关查实,符合见义勇为人员确认条件的,依法予以确认。

除了江苏,多个地方也将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上。在上海,新修订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3月1日起施行,明确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交易服务。在浙江,即将施行的《浙江省快递业促进条例》明确,在电梯设施配套少、上门投递频次多的区域,企业应提高收派人员平均派费。此外,新修订的《湖北省动物防疫条例》明确,禁止遗弃饲养的犬、猫,禁止饲养烈性犬、大型犬,违者最高罚款一万元。

(记者 杨月涵 吕银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