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9月7日下午,“中国冬枣第一村”陕西省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迎来了“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的采访团。记者们登上小坡冬枣产业园观景平台,四望无际,波光粼粼。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笑言:“看像一片水,实际是1.2万亩大棚,那是我们乡村振兴的‘金蛋蛋’。”


(资料图)

薛书记说的“金蛋蛋”就是这里出产的冬枣。但在20多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原来,这里地处黄河西岸的关中平原,历史上,因为黄河泛滥,留下了大片的盐碱滩地。“近滩是水,远滩是碱,村里人三分之一出门打工,1995至1998年,村集体收入每年只有480元。”

1998年,在滩涂种西瓜、养鱼率先小富的薛安全被向往脱贫致富的村民们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他和大家找根源——地是盐碱地,地下水又是苦水,所以关键不是苦种,而是啥作物耐碱。这就想到了枣树。

最先试种的是雪枣。他组织大家从3公里外的沟里拉甜水,一桶水种一根苗,结果真的活了。薛安全大喜:“这证明,甜水可以种活枣树。”然后,安装管道引来甜水,在河滩修沟渠,开始大片种植,结果80%成活。

可是等到雪枣渐成气候,薛安全发现,每斤雪枣只卖五六毛,而市场上有种冬枣,每斤二、三元。

嫁接冬枣!薛安全带头嫁接,同时发动群众,将购买的冬枣苗木免费提供给村民。冬枣之路由此开启,可是两年后挂果,又遇到新的拦路虎。“冬枣皮薄肉脆,成熟季节最怕雨,遇雨就裂,裂了就烂,而大荔的这个季节三年有两年是连阴雨,这可咋办?”

就在这时,大家惊讶地发现,有人将塑料布搭在树上遮雨,结果枣子一个也没坏。薛安全喜出望外,认准自己多年的奋斗没有白费,终于摸到了门槛。

2008年,他再次大胆实验,贷款30万元,在冬枣地里,栽木杆、绑竹竿,搭起简易的塑料薄膜棚。秋季收获,10亩棚枣,累累硕果卖了23.8万元。“盐碱地也能种下金蛋蛋!”这下全村仿佛炸了锅,十年折腾已经有些灰心的群众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上门看棚、看枣、问东问西的人络绎不绝。

次年始,群众热情高涨,冬枣面积迅速扩大,技术水平快速提高;同时,大棚从简易单棚到标准单棚、双膜棚、钢架棉被棚、温室大棚升级换代,使冬枣原本在10月中旬的成熟期,被拉长为从5月份到10月份,单价则从每斤几元提高到几十元。

村民张夏存依靠10亩冬枣,不仅过上了稳当的好日子,而且供出了两个大学生。说起现在比枣还甜的日子,她笑得合不拢嘴:“2009年,薛支书给我们担保贷款5万元,搭了3个棚,当年收入17.5万元,以后每年差不多20万元。”

其实,张夏存只是小坡村968户中很普通的一家。李建华、傅兴章、齐刚锋、刘兴运……家家大同小异。

如今,小坡村已是响当当的“中国冬枣第一村”。

全村冬枣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人均冬枣收入1.2万元。依靠冬枣这个“金蛋蛋”,村民过上了稳稳当当的幸福生活。他们为此编了一个顺口溜:“站在小坡向东望,小坡一片新气象,万亩冬枣观光园,家家户户十几万,自古农民都种田,如今这里变公园,小坡建成火车站,坐上火车看枣园,一路风景说不完。”(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毛浓曦 张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