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7岁当民办老师,一有空就奔走于崎岖的山路上,绝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演绎了现实版的《一个都不能少》。

他35岁成“保姆校长”,既管学生学习,又管学生生活,还关注心灵成长,让山里娃开眼界、长见识、志高远。

如今,54岁的他仍坚守在深山之中。他善于创新,探索出“三变”工作法,把一所山村学校打造成全镇先进。他大爱无疆,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了近200名学生,将5000多名学生培养成才,其中有中科院博士、飞行员、优秀教师等。

他,就是襄阳市谷城县南河镇白水峪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谭承斌。2022年10月28日,“荆楚楷模”最新榜单发布,谭承斌榜上有名。

绝不让一个山区孩子失学

1985年,17岁的谭承斌来到白水峪中心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

白水峪片区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曾经,每年9月开学季,是谭承斌最焦虑的时候,有的孩子因家里条件差、路途远或者不爱读书而放弃学业。

“读书能改变命运,不读书则可能苦一辈子。”谭承斌白天上课,晚上就近去家访,到了周末就背上干粮到更远的地方,一户一户上门劝说。谭承斌说:“只要我还在,就绝不让一个山区孩子失学!”

一次,谭承斌步行四个多小时来到学生小陈家。一听老师来了,小陈跑到山林里躲了起来,直到天黑才回家。他原以为老师早已离去,没想到谭承斌仍在院中等候。

“为啥不想上学?”谭承斌多番询问才得知,懂事的小陈是为了给家里省钱。谭承斌便从自己的工资里挤出一些,为小陈买来铅笔、作业本,并把自己的口粮分给小陈。“小陈成绩好,不上学可惜了!”谭承斌说。

熊家湾村是白水峪中心小学招生最远的片区。为了让该村的孩子上学,谭承斌不知走了多少回崎岖的山路。一年冬天,因记挂着还有一名学生未到校就读,谭承斌不顾恶劣天气又出发了。当晚下大雪,谭承斌被困在山上,又冻又饿,直到第二天才回到学校,手脚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看到老师如此执着,学生家长终于同意让孩子继续读书。

学生上下学是谭承斌最操心的事。有的学生上下学要走山路,还要坐船。对此,谭承斌想出了“三方三程一线”的接送办法,采取学校护送一程、摆渡员转接一程、家长接送一程的联动交接机制,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

学校教学质量突飞猛进

2003年,谭承斌接任白水峪中心小学校长。如何让山里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成了他心头的牵挂。2004年秋,接受完课改培训的谭承斌把新教材拿到学校,老师们笑着说:“这么薄,几个星期就上完了。”听到这些,谭承斌思索着如何改变,才能带领乡村老师落实好课改。

一年级数学的第一课是认识数字“1”。谭承斌让老师讲课,自己听课、讲评,再听课、再讲评。就这样,同一内容,有的老师最多讲了7次,谭承斌听了7遍,提了7遍建议。

通过交谈、解释、示范……谭承斌摸索出了把课改内容变活、教法变实、问题变小的“三变”工作法。在他的引领下,老师们逐渐吃透了教材,学校的教学质量一跃进入全镇先进行列。年过五旬的方老师感慨道:“谭校长用行动告诉我们,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当老师的,再苦再累也不能耽误了孩子!”

大山里虽闭塞,但山里娃也得开眼界、长见识。谭承斌借助外出参加培训和交流的机会,把城市里的建筑、设施、环境、文化等知识引入教学中,为孩子们构建起广阔的精神世界。

在谭承斌的坚守与关爱下,不少山里娃走出大山。程天放现为中科院博士;陈浩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飞行员;何则平考上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提起这些学生,谭承斌觉得自己的坚守是值得的。

坚守校园守护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里年长的老师逐渐退休,年轻的老师却盼不来,这让谭承斌忧心忡忡。为了留住年轻老师,谭承斌想尽了办法,上门做思想工作,为老师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同时,他还积极争取,帮助增加年轻老师的收入,终于有几名老师留了下来。

2017年8月底,三年服务期满的英语老师选择离开。情急之下,谭承斌想到了自己曾经的学生黄雪娇,想请她回乡支教。

黄雪娇的家与白水峪中心小学仅一墙之隔。虽毕业多年,但逢年过节,她还是会经常回校看看。黄雪娇大学学的是涉外导游专业,英语基础好。谭承斌觉得,如果黄雪娇能来,对学校英语教学工作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而此时,黄雪娇已经成家,有了1岁多的孩子,且在武汉某公司拿着年薪,有很好的发展。接到谭承斌的电话后,黄雪娇犹豫了许久,想着谭校长30多年扎根山区,就是为了一代又一代人能走出大山,她辗转反侧,一夜无眠。谭校长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的一幕幕,始终在她脑海萦绕。最终,黄雪娇选择回到家乡,与曾经的老师并肩作战。

后来,黄雪娇顺利通过了谷城县教师岗位招聘考试,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到白水峪中心小学工作,并从最开始的“救急”变为“扎根”。虽然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白水峪中心小学的学生从几百人锐减到13人,但谭承斌与黄雪娇始终心怀信仰:“只要有一个学生在,我们都会坚守校园,将教学进行到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