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带着娃子下去转转,比闷在屋里美多了!”10月4日下午两点,年轻人都在抱怨降温和阴雨天气阻挡出游时,55岁的刘菊英反倒神清气爽,约好邻居,带娃下楼,到“休闲议事亭”一聚。

刘菊英住在樊城毛纺花园小区,1998年,这里建起了最初的8栋居民楼,后经过多次扩建,最终成为坐拥17栋居民楼的大院子。

出门右转就是卫生院,临街商铺菜店、水果店、服装店、五金店、中小型超市一应俱全,步行八分钟就能买到一天的生活所需,对面还有松鹤路小学。

小区大门设置了电子门禁,人车各行其道,沥青路面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格外干净。绿化带的常青植物茂密,沿着道路往里走,不多久,古朴的“休闲议事亭”就出现在眼前:亭子是长廊式样,柱子之间全部连接着条凳,左右各一座,呈八字形围着微型广场。

去年建成后,刘菊英和邻居们每天都要到此“打卡”,尽管广场和亭子不大,但不妨碍它们成为大院子里中老年居民最中意的开阔之地。

“人老了,家门口就有个不怕风雨不怕晒的地方玩,比啥都舒心!”70岁的居民王奶奶说。

多年前,毛纺花园小区曾是“三无”小区,基础设施陈旧、路面楼道破损严重,用水高峰期四楼以上水管不出水,雨天大风一吹,堵塞的下水道异味熏天,到了夏季,居民都不敢开空调,生怕跳闸断电,别说房子卖不出去,院子里的居民都想办法往外搬……

为了改变无人管的命运,小区居民共同选举、刘埂社区帮忙见证,退役军人何光银当选业主委员会主任,联合几位退休老同志组成业委会,在学习、借鉴中探讨小区自治事宜。

他们先从最急需解决的水压电压问题入手,求助社区和主管部门,积极准备材料,四处奔走……电改、水改实施了,小区内杂乱无章的菜场关闭了,卫生费收起来了,保洁员上岗了,路灯也亮了。

随着居住条件改善,停车充电难的问题随之而来,业委会在社区的指导帮助下,进行实地勘测规划、倾听居民意见建议,经过业委会内部充分讨论,最终在小区规划了汽车停车位300个,新建725平米车棚,增设了60个电动车充电桩,基本满足小区的停车和充电需求。

“现在小区车位多了,居民进出方便了,我们所做的事情,小区里的业主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也很感激大家理解和认可我们的工作。”何光银说。

刘埂社区党委书记张芃说,去年老旧小区改造时,业委会配合社区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居民代表大会,实时了解居民诉求,确保小区改造改到居民心坎上。在改造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居民诉求及时答复,工程问题及时跟进,小区的“休闲议事亭”就是居民们心声的落实,也是“共建、共治、共享”最好的缩影。

“下雨了,集中晾晒区谁家的衣服没收?”

“哪家的儿童自行车没拿回家?我给放在旁边楼梯道了!”

网格群里,居民们总是热心地相互提醒、帮忙,有疑问和建议,也积极与业委会和社区网格员沟通,敞亮的小区不仅住着舒适,周边生活圈的丰富便捷更是吸引了不少市民来此购房。

(记者 陈莉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