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漫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之中,迎面而来是满目苍翠,呼吸着富含负氧离子的舒爽空气,人的思绪也从现实和社会关系中解脱出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片片绿叶既是这世外桃源里的微观风景,也是“天然氧吧”的主要生产者。
一片片绿叶,铺就了海南热带雨林漫山遍野的绿,即使在全是石灰岩的俄贤岭上,主色调仍然是充满生机的绿色。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海南热带雨林里也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
(资料图)
一片已经腐化分解的落叶,其叶脉仍保留相对完整。
在全球数十亿的人口中,一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在维管束植物的世界里,一片叶子的叶脉正如人类的指纹一样,是唯一的存在。通过掌握叶脉的规律,可以辨别出植物的物种,进而开展后续有关物种的调查研究。一般情况下,通过植物的花朵和果实更容易判断物种,但是在花期和果期之外的时间里,这个方法就失效了。
桫椤的叶脉呈羽状分裂。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绿色的“巨伞”之下,能帮助我们观察叶脉的阳光,是这里的“奢侈品”。植物采取附生的策略争夺光线,这种现象在热带雨林里极为常见。因为大部分的阳光都被树冠层拦下,只有极少的阳光能透过林隙,照射在我们便于观察叶脉的林下叶层。
三角枫的嫩叶具有掌状脉。
从逆光的方向,看阳光照射下的叶片,纵横交错的线条将叶片撑展开来。这些线条里,有的随意穿梭,有的整齐排列,它们就是维管束植物的“指纹”——叶脉。
叶脉既是为叶片输送营养物质的血管,也是支撑起叶面的骨架。
在植物学上,将蕨类以及会产生种子(开花结果)的植物统称为维管束植物。维管束是植物体内的运输系统,由负责运送水分的木质部与输送养分的韧皮部聚集成束而得名。在叶片中的维管束分支成了很细的通道,也就是叶脉。对植物而言,叶脉既是输送营养物质的血管,也是支撑起叶面的骨架,又是叶片的生命线。古生物学家也必须以树叶化石上的叶脉作为鉴定该植物的依据。
蕨类植物的幼叶由卷曲逐渐伸展开,叶脉将支撑起叶片的形状。
强韧的叶脉负责支撑起整个叶片,当树叶枯黄掉落到地面,叶肉经过自然分解后就能看到叶脉。但是自然界的腐化中很难看到完整的叶脉,落叶在干枯的过程中也会变形。要得到美丽完整的叶脉标本,最直接的做法是用氢氧化钾药水浸泡,或者用氢氧化钠加水煮沸。
自然界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记者曾有幸在海南黎母山热带雨林的天然石臼中,发现了叶肉自然分解后留下的较为完整的叶脉。石臼中的小水坑积攒了一些树叶,在水的浸泡中,这些树叶没有像枯叶那样卷曲变形。整片叶子的叶肉经过均匀分解后,纵横交错的叶脉清晰可见,让人对这天然的艺术作品不禁心生赞叹。
一片落叶的叶脉,脉络清晰可见。
在观赏一片叶子时,我们可以试着像植物分类学家那样,通过叶脉的走向来判断植物的种类。平行脉与网状脉是叶脉常见的分布形式。顾名思义,平行脉的主要特点是除了主脉之外,其他各脉都平行延伸,不分粗细。这类叶子通常又长又窄,例如兰花、竹子、香蕉、棕榈等植物的叶子。
一片落叶在缓慢降解中,叶脉越来越清晰。
网状脉的纹理错综复杂,它们的侧脉分支成网状,这是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两片叶子)叶脉的特征。大多数的被子植物(种子藏于果实内的植物)都是双子叶,叶片比较宽阔,叶脉为网状脉。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里枝繁叶茂,是一片物种多样的丛林秘境。相比于温带的森林,热带雨林里的植物辨识难度要大很多,一片叶子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打开雨林秘境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