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记者 曾毓慧
“真不敢想,山林里的古茶树,也能变成‘摇钱树’!”8月17日,在位于鹦哥岭腹地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革新村里,村居旁一垄垄海南大叶茶种苗又冒出一枚枚新芽尖。村民符永进说,培育种苗的茶籽都来自村后那片葱郁的山林,林深处树龄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野生古茶树——是白沙发力推动万亩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宝库”。
【资料图】
守护绿水青山,白沙全县57.9%的土地已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境内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1%以上。面对林多地少的情况,白沙积极分片区、分功能做好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文章,既守住绿水青山,又打造金山银山。
“靠山吃山”新门路
“符海清、符丽云、符少荃都种了2万株,存活率都超90%……”作为当地大叶茶种苗产业的致富带头人,符永进这几天忙着挨家挨户地清点种苗数量,“订单数量没问题,技术指标也能满足,待过段时间海南白沙农场集团有限公司进村‘照单’收购,参与培育种苗的50多户农户可入账超100万元。”
在白沙境内鹦哥岭、霸王岭片区海拔约六七百米的雨林环带,生长着大约15万株野生大叶种茶树,其芽叶茶多酚、咖啡因及茶氨酸含量丰富,属于特异种质资源。
既要护好生态,也要富农“口袋”。去年起,白沙选中野生茶树数量最多的南开乡作为首批大叶茶种苗培育基地,由当地龙头茶企牵头,组织村民选取野生大叶茶自然掉落的茶籽进行规模化育苗,既保护了野生种源资源,也让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如今,白沙全县茶树种植面积已从2014年的4000多亩发展到1.1万亩,带动就业人数达5000人,促进人均增收约3500元,茶产业“点绿成金”成效喜人。
“靠山吃山”,除了品出一缕茶香,也干出了一份“甜蜜”产业。“通过仿野生生境,利用山林里的枯木洞隙、岩壁山洞等造巢,吸引蜜蜂进来酿蜜。”依托当地植被茂密且盛产各类花粉类植物的优势,符永进近年来带动50余户发展养蜂酿蜜产业,年产蜂蜜约2万斤。去年还按照“政府+企业+合作社”模式投建蜂蜜加工作坊,优化加工链、完善产业链,打响南开乡“雨林天香”蜂蜜品牌,有效助农增收。
“两山”转化新实践
同在热带雨林腹地,位于海南霸王岭东侧山脚下的白沙青松乡,在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中也有了新实践。
葱郁的橡胶林下,一垄垄悄然拱出的虎奶菇、虎乳灵芝、赤灵芝等食药用菌长势喜人,让正在林间劳作的拥处村农户符召冲喜上眉梢。“13亩橡胶地租给企业,每年租金8000元,还能在林下种菌菇多赚工钱!”他说,早些年在橡胶林下种植益智等南药,但因为水肥不均,产值并不高。
去年起,青松乡引进食药用菌等林下生态循环复合农业项目,不耽误农户割胶,林下几种食药用菌轮替收成,能实现多份收益。截至今年8月,青松乡打松、青松、拥处等村庄完成种植7700亩,除村集体获分红外,预计周边村民每年可从中赚得1300万元务工费。
林下套种能“生钱”,山上风景“吸睛”也能“吸金”。在青松乡青松村一处处缓坡上、半山腰上,一簇簇新翠的山兰旱稻秧苗已长到10多厘米高。
青松乡乡长王智斐介绍,今年全乡山兰旱稻面积为3000多亩,将于今年11月份陆续迎来收成,届时将启幕白沙“啦奥门”雨林山兰文化节,邀请八方宾朋“吃新米、庆丰收”,在观赏山兰染黄叠翠群山美景之时,体验“寻源头(三江源头)、闻猿声(海南长臂猿)、观猿影、结缘分”特色乡村游等,助销当地特色农产品。
争当生态富民“优等生”
作为海南中部生态保育区的重要一环,近年来,白沙依托“山水林田茶药花”等优势资源,在全省率先试点建设“两山平台”,将759项自然资源收储打包,相继落地实施青松乡山兰稻有机种植、牙叉镇金线莲种植等15个资源转化项目,近期又再推出31个招商项目。
铆足干劲,白沙“两山”转化“成绩单”亮点不少——2022年,白沙完成全省首笔“两山贷”、首笔海南林业碳汇,并于2023年推出全省首例“GEP贷”、全省首个茶叶碳标签、全省首个橡胶林碳汇试点项目“三张首单”,初步打通“资源—资产—资本”有效转化的“两山”通道。
“把白沙建设成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让老百姓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白沙县委书记邓伟强表示,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的市县,白沙将以争当“优等生”的姿态答好“两山”实践答卷,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生态兴产、生态富民的路子也将越走越宽。(海南日报牙叉8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