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古老静谧的西湖见证着惠州千百年来的变迁,缓缓流淌的东江水不停吟唱着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传奇。

5000多年的文明史、2000多年的建置史、1000多年的建城史,时光流转,透过不断变换的历史舞台,一幅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壮丽画卷在岭东名郡惠州徐徐展开……

醇美惠州历史人文篇

01

数以千计文化名人闪耀千年惠州

惠州地处五岭之东,故有“岭东名郡”之称。自隋朝设郡治开始,惠州一直是历朝的郡、州、路、府的行政中心。

历经时代变迁,惠州府城的格局虽有改变,但仍延续了古城风貌,“九街十八巷”的城市格局与肌理依稀可见,明代惠州府城墙和归善县城墙、金带街、铁炉湖明清古街、惠新古街等历史建筑和街区保存完好。始建于1078年的水东街,至今沿袭“一街挑两城”的传统风貌,清晰展示出惠州古城发展的脉络。

“半城山色半城湖”,东江、西枝江赋予惠州城市的灵动与蓬勃生命,享誉中国的惠州西湖更与惠州古城相生相依,兴衰与共。以“苎萝西子”之称的惠州西湖和“岭南第一山”之罗浮山为代表的自然山水风光,更是令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使惠州成为一个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

自晋至清,以葛洪、苏东坡等为代表的数以千计文化名人先后来到惠州,在惠州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或诗或文,或创办书院,或修堤筑路、兴修水利,或革旧鼎新、励精图治,在不同时期留下了近百处遗址、数千件文物和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对惠州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影响深远。

早在东晋,中国最早的制药化学家葛洪来到罗浮山炼丹制药、行医治病,写下《肘后备急方》《抱朴子》等大量医学著作和阐述道家学说,“道、佛、儒”三教和谐共处的“岭南第一山”罗浮山由此更加声名远播。千年之后,葛洪留下的著作又滋养、启迪后人智慧,助力屠呦呦发明“青蒿素”,夺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因“乌台诗案”被贬惠州的苏轼,寓居两年零七个月期间,写下了500多首诗词、散文和序跋,为惠州留下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是开启了惠州此后一千多年崇文厚德、包容四海的文化风气。“一自坡公谪南海”,自此“天下不敢小惠州”。

惠州还是宋代广东教育最发达的州县之一。入宋后广东有州、县学63所,书院41所,而宋代惠州创建的各类书院,有文献可查的不下14所,数量仅次于广州,可谓是书香要地。其中,惠州丰湖书院更被后世列为宋代广东四大书院之一,在惠州乃至广东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惠州西湖丰湖书院的对联,在今天依然是惠州历史文化的绝妙写照。

历史绵延,山水沧桑。千年的文化积淀,让这座城市处处是故事,处处是传奇。罗浮山下的葛洪博物馆、白鹤峰上的苏东坡祠,一座座建筑,都能够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惠州醇厚的人文意蕴……

02

400多处革命遗(旧)址映照历史文化名城

惠州是镇守岭东、屏障省垣的重要门户,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透过车水马龙中的朝京门和古城墙,人们彷佛还能看到当年的征尘硝烟。

素有“天堑”之称的惠州府城,自宋代建城以后直至民国初年,近千年来从未被攻破。“铁链锁孤舟,浮鹅水面游。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这首流传已久的惠州谣谚,正是这座城市传奇历史的生动体现。

惠州又是一片充满革命精神和蕴藏革命力量的红色热土,孕育了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一批革命先驱,留下了周恩来、彭湃、徐向前、曾生等革命先辈的光辉战斗足迹,涌现了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等革命队伍,谱写了绚丽多彩的革命历史篇章。

硬颈大义的城市性格,造就了惠州人敢于担当、舍我其谁的英雄气节。革命战争年代,为推翻三座大山,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无数惠州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展现出尚武不屈、义薄云天的光辉形象。

曾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李源,1928年秋秘密前往粤东传达党的六大决议,途中不幸被反动军警逮捕,在狱中遭受了敌人的酷刑拷打等种种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牺牲时年仅24岁。

广东省第一名女共产党员高恬波,面对反动派刽子手的死亡威胁,坦然自若地说:“我现在只求一死。”

铁骨铮铮、戎马一生的叶挺,被囚5年多却始终不惧国民党威逼利诱,写信表示“个人之操守至死不可变”,并作《囚歌》明志,要“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

热血浸染大地,精神一脉赓续。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惠州人民,奋勇向前、不屈不挠,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热潮。

大革命时期,在党组织领导下,惠州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动摇了帝国主义、官僚专制主义在惠州的统治基础,在惠州革命征程上写下了精彩一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东江特委统一指挥下,惠阳平山农军举行了两次武装起义,配合了海丰县城的武装斗争。1927年8月,中共东江特委指挥机关迁到高潭中洞,开创了海陆惠紫农村革命根据地,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促成红二、四师会合,并在高潭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成为全国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权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惠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0月,随着日军在大亚湾登陆,惠州正式打响了华南抗战的第一枪。随后,“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东江纵队等相继创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期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更是开展了蜚声中外的“秘密大营救”,从香港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等800多位爱国民主人士、文化名人及国际友人,为巩固抗日统一战线、争取最广泛人士参加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惠东的山区小镇安墩,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诞生地,也是指挥机构所在地。当年,这支赫赫有名的队伍以安墩为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和大规模“清剿”,在3年间打了近千次大小战斗,建立了400多万人口、纵横千里的解放区,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为惠州留下了众多红色记忆,目前登记在册的革命遗(旧)址就达400多处,它们记录着一个个英雄的故事,承载着一段段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更照亮着一个个追梦者前进的方向。

03

民俗文化既兼容共生又个性独特

历史名人的到来和出现是惠州文化的亮色,与此相映衬的是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精彩。

在这里,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显得多姿多彩。有以广东三大菜系之一东江菜系为特色的东江饮食文化;有以东江麒麟、三大民歌、舞火狗、三大名拳为特色的游艺民俗;有以苏东坡传说、罗浮山神仙传说为特色的东江民间文学;有以道教俗化为特色的民间宗教信仰;有以东江凉帽等为特色的东江服饰民俗……

“非要说惠州民俗有一个特色的话,那就是‘兼容共生’。”惠州民俗专家林慧文说。民俗是历史的产物,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民俗,就要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的数次人口大迁徙中,惠州成为许多人口南迁的大陆终点。秦汉时期著名的“秦始皇平定百越”事件,大量中原移民涌入岭南;唐宋时期,惠州的“都市”规模日渐成型,一大批中原官家、文化名人、商贾等进入惠州地区,他们将中原先进的生活生产方式带入惠州,改变了惠州民众的生活习性;明清以来,客家人和客家文化进入惠州区域,形成体现多族群交融特色的新的民间风俗……

人口的流入,带动文化传播,促进经济繁荣。千百年来,五湖四海的人相聚于此,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本土文化自然交融,中原文化持续浸润滋养,在交融碰撞中孕育惠州兼容共生、个性独特的民俗文化。

“四季皆聚庆,无月不过节”。惠州节俗文化多元,民间节庆习俗既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又有浓郁的伦理情怀和感恩之心。从惠州传统节俗及其风俗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是汉族传统节俗的自然延续和翻版。春节扫尘、守岁、拜年,元宵观灯,清明、中秋祭墓,端午赛龙舟等都与汉族大部分地区相同。

在继承保留中国传统节俗文化的同时,惠州民俗又体现出地方特色,如正月的摆山灯、二月二伯公会、七月七储七夕水、“十月朝”等。东江民间会节文化最具地域特色,有的已演化为村落文化,如南瓜节、游神节等。

惠州人擅歌,嬉笑怒骂皆由歌出。惠州地域流行三大民歌,即惠州话民歌、客家山歌、惠东渔歌,其中惠东渔歌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州常见的游艺民俗有“舞火狗”“舞花灯”“稻草龙”“鲤鱼舞”等,这些丰富而生动的民间娱乐项目是前人的文化创造,又经过代代传承,成为如今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节俗。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赋予惠州丰饶的物产,荔枝、柑橘、龙眼等水果品种繁多,赤岸蚝、小桂青口、鱿鱼等海产品丰富多样。在千百年的实践中,惠州人依托自己对大自然的深刻认识和日积月累的丰富经验,对各种物产进行再加工,形成独特丰富的饮食文化,如酥醪菜、阿嬷叫、东江蚬、梅菜扣肉、横沥汤粉、博罗山茶等众多颇具惠州元素的特色饮食和物产。

这些具有惠州特色的节俗、游艺民俗和饮食风俗,融入众多惠州人的血脉中,不可忘却。舌尖上绵长的滋味,脑海中热闹的画面,化开了就是永远抹不去的乡情。

(记者 龚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