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
调试高铁“神经元”的匠心玫瑰(主题)
扯断一根头发的力度约1800毫牛,手工调整片弹簧结构触片的力道仅为这的十分之一。如何能控制得如此精准?中国通号西安工业集团沈信公司电器中心调整三班班长柯晓宾通过无数次精益求精的练习和尝试习得。
(相关资料图)
19年来,党的二十大代表柯晓宾在平凡岗位上,不断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成长为打造“中国高铁”国家名片的全国技术能手,用传承、创新和担当诠释了工匠精神。
刻苦钻研
2003年,20岁的柯晓宾进入沈信公司电器中心调整班,成为一名继电器调整工人。
继电器是铁路系统控制装置的“神经元”,其调整接点间距的误差需要控制在0.05~0.1毫米之间,调整触片的力度要控制在200毫牛左右,稍有瑕疵就会影响电气特性和性能指标,导致前功尽弃。
刚参加工作时,看着工人师傅们快速翻飞的调整手法,柯晓宾备受振奋,暗下决心要尽快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然而,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需要无数次的磨炼。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柯晓宾凭借着骨子里的韧劲,拼命钻研,不厌其烦反复练习,一个动作要练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为了能使双手调试力度相当,柯晓宾专门买了握力器,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她就能够独立维修测试平台,完全胜任岗位了。
靠着这股韧劲儿,柯晓宾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不仅在调整手法上日臻完善,成为调整线上“大师级”的领头雁,还通过经验积累和思考总结,连续推出了独创性的调整工艺和作业指导方法,在整个信号继电器调整领域掀起了一股传承和创新之风。
勇于创新
沈信公司自主研制的一款继电器,要求一组接点每个触头压力不小于150毫牛,两个触头的压力差不大于20毫牛,且两个触头同时接触,不得小爪单接。
面对这个难题,柯晓宾不分昼夜地钻研。那段时间,吃饭时扔下筷子画图纸、下班途中返回车间测数据、缠着机加师傅搞试制,已成常态。靠着这股“疯劲儿”,她硬是成功研制出了新型接点整形工具,不仅提高了调整精度,而且提升了生产效率,在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效应。
2017年,柯晓宾创新工作室成立。柯晓宾带领团队始终秉承“创新”理念,通过多种载体形式,如创新项目、QC攻关课题、小改小革活动等,攻克生产疑难问题项目29个,取得创新成果43项,申请国家专利8项。
近年来,柯晓宾在用户走访过程中发现:检修所缺少维修继电器的标准工具。针对这一情况,柯晓宾创新工作室马上着手研制组装调整继电器的工具。经过工作室团队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制出可靠高效的专用工具。目前已创造产值50余万元。
匠心传承
柯晓宾深知,“一点红”远不及“一片红”。几年来,她先后带出了50名徒弟,在她毫无保留的悉心指导下,培养的青年职工中已有全国技术能手3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7人。
柯晓宾所负责的班组大部分是青年员工,她结合每名员工的调整特点进行一对一辅导,有针对性地纠正手法、传授技巧。李雪岩是位非常内向的青年员工,在调整公司一种特有型号的继电器时,电气指标不易达标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柯晓宾知道后,主动向她讲解并示范确保电气指标的测试技巧。通过柯晓宾耐心的讲解和指导,李雪岩调整的电气合格率由原来的94%迅速提高到了98%。
在柯晓宾的精心培养下,班组20余名青年员工已经成为调整线上的新生力量。“牢记初心使命,践行责任担当,全情、全心和全力投入中国铁路事业,用实际行动为党旗添彩。” 柯晓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