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将全面建设“小候鸟”驿站,让打工家庭共享亲子时光“永不歇业”(副题)

“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近日,在欢快的童声合唱中,“小候鸟”驿站结束了“最后一课”。经过半个月的学习体验、研学参观、互动交流,“小候鸟”们在山东青岛度过了一段难忘、有意义的时光。


【资料图】

据悉,山东省将全面推广建设“小候鸟”驿站,帮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同时通过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爱心看护,使各地区“小候鸟”驿站达到365天“永不歇业”状态。

塔吊工夫妇陈亚峰、韩想红在中铁建工青岛西海岸肿瘤医院项目务工,平时工作非常忙碌,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家看看。他们有三个可爱的孩子,平日用视频聊天时,孩子们经常提到想去他们打工的城市看看大海。“小候鸟”驿站活动刚好能够帮孩子们实现愿望。于是,记者跟随中铁建工“筑梦”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一起去大山里接“小候鸟”。

孩子们住在甘肃天水一个小山村里。黄昏时分,天色渐暗,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村泥泞的小道上,一直走到深处,才找到他们的家。

由于父母常年在青岛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和9岁的姐姐小舂梅、8岁的妹妹陈舂瑞、4岁的弟弟陈佳年。在这个家庭里,小舂梅早早地就展示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她已经是家里的主劳动力,刚刚收获的玉米晒满了家前院后,小舂梅和爷爷一起拿着比自己高出一截的耙犁把散落的玉米归拢、翻晒。

从这里到最近的县城,开车也需要25分钟,因此从出生以来,小舂梅和弟弟妹妹一直住在村里,从没出过远门,坐着爷爷的三轮车上县城赶趟集已经是“远门”了,对于青岛这个离家千里的地方,小舂梅完全没有概念,但她知道这是爸爸妈妈所在的地方。

“半年没见爸爸妈妈了,很想他们。”听说要去青岛参加“小候鸟”驿站,她激动得好几天都没睡好觉,“我想去看看大海,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对于到青岛之后的活动,她充满期待。

在青岛的半个月里,小舂梅和其他“小候鸟”一起到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学习历史,到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看了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动物……“出来玩我很高兴,终于看到大海和海洋动物了。”小舂梅兴奋地说。

这几天,陈亚峰和韩想红特意调了班,夫妻俩尽量陪着孩子,带他们去海边“打卡”,“孩子来了,工作也有劲,心情也好了!”夫妻俩说。

10岁的洪铭杰家在安徽合肥,爸爸洪波是中铁建工青岛自贸全球消费综合体的技术员,妈妈吴敏在工地食堂做饭,夫妻俩忙于工作顾不上小杰,只好把他送到寄宿学校。

来到青岛后,洪铭杰在“职业体验”活动中,参观了公安市南分局特巡警大队、青岛电视台、地铁车站等地,体验了警察、记者、地铁司机等职业,这对于怀揣“警察梦”的洪铭杰来说无疑是最兴奋的。

在观看完帅气的警术表演后,洪铭杰不停提出问题:“叔叔,这些都是真的吗?”“叔叔,你们是不是会功夫啊?”童稚的话语时不时引来现场的阵阵笑声。除了体验他人的工作、梦想的职业,孩子们还亲身体验了父母的工作,用行动感受父母的辛劳,而他们也在实践中学会了成长、感恩。

在颇具仪式感的“结业典礼”上,“小候鸟”们用彩笔细心描绘,在纸上画出“我和我最爱的人”,他们还亲手制作了一张张饱含爱与温情的贺卡,把对父母的浓浓爱意通过笔端表达出来。

“我以后再也不气爸爸妈妈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早睡早起,把自身的坏毛病给改掉。”11岁的辛晓凯在贺卡上写下这样的话语,旁边还用红笔画上三颗红红的爱心。看着贺卡,辛晓凯的母亲石飞飞很欣慰,父亲辛秀洋也由衷感叹孩子懂事了。一场活动、一张贺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迅速升温。

青岛市牵手关爱七彩童年——建设工地“小候鸟”驿站志愿服务项目自2016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300余次,服务留守儿童1160余名,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及家庭成员约3800人,服务总时长达7800小时。今年,依托中铁建工第二公司各地在施项目,“小候鸟”驿站走出青岛,走向全国,新设济南、聊城、枣庄、武汉、广州五个分会场,253名“小候鸟”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地,在分会场度过了幸福、团圆的时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