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突突突……突突突……”一阵阵螺栓机的马达声打破了青海湖畔的宁静。9月29日凌晨2时,青藏集团公司西宁工务段海晏线路车间托勒维修工区工长毛燕斌带领着8名职工正在青海湖畔的青藏铁路线上进行紧张有序的线路精确改道作业。

“由于青海湖附近的线路属于环青海湖地段,因为土质问题路基不稳定,所以我们要时不时地进行精调、精改。”工长毛燕斌介绍说,托勒维修工区职工们戴着头灯、手握道尺,一步一弯腰,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天路轨道“精调师”。

轨距精改主要是对铁路钢轨轨距、轨向及联结零配件进行全面检查、调整、修理,必须经过逐枕测量、逐枕调整,使其轨距调整为1435毫米,偏差不得大于0.5毫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列车行驶的舒适度。

“135公里5号铁18号枕加6毫米,36号枕减2毫米……”职工喇晓东手持电子轨距尺,每走一步就弯下腰仔细测量轨道几何尺寸,并在钢轨上标记紧固里外侧螺栓先后次序,为后续改道作业人员提供精准的调整数值。

凌晨3时,青藏高原的气温已骤降至零下,刺骨的“海”风把喇晓东的脸吹着通红,“虽然穿着羊皮大衣,但浑身还是冻得发麻。”他边搓手边跺脚地说道。

在喇晓东身后,赵庆功仔细观察着每一根枕木,查看尼龙座是否有缝隙、扣板离缝是否增大、胶垫是否失效偏斜,然后对有隐患的处所进行标注。后面紧接着杨满刚带领一组人员用螺栓机松紧扣件、用改道器拨正线路,按照磨损程度更换尼龙座和轨距挡板,螺栓涂油……

喇晓东、赵庆功和杨满刚他们以“先整体、后局部,先轨向、后轨距”为原则,在一段钢轨上反复测量、校正,对不良区段的每一根枕木进行调整,每个“天窗”只能精改50米-70米的铁路线路。

“距离天窗结束还有30分钟!”4时32分,现场防护员霍成明提醒大家注意作业时间。此时,工长毛燕斌安排大家收拾机具,自己拎起道尺对刚才作业过的线路进行质量回检,在确认作业质量达标,达到列车放行条件时,他才放心地通知大家做好下道准备,清点人员和工具材料,撤出安全防护。

轨距作为衡量铁路线路设备质量关键参数之一,其偏差数值大小直接影响列车运行的安全平稳。自6月份以来,海晏线路车间利用夜间天窗对管内线路累计完成精确改道8.32公里,在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的同时,不断提升线路的设备质量,确保青藏铁路运输安全稳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