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职业教育,你还会焦虑吗⑥】
(相关资料图)
从学校招生“一生难求”到企业用人“一生难求”(主题)
阅读提示
眼下,随着国家政策举措的逐步完善,职业院校改革成效日趋显著,职校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含金量越来越高,社会观念里稳坐“冷板凳”的职业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大家普遍认可并追逐的“香饽饽”。
“一边工作一边晋升学历,职业发展的路越走越宽,自己感到动力十足!”2018年毕业于四川爱华学院休闲体育专业的叶尚跟,如今在成都一家体育培训机构的经理岗位任职,手握“10万+”年薪的他,同时还是成都体育学院的一名本科在读学生。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打破了父母曾经对“职业学校低人一等”的偏见与对他就业的担忧。
打破学历“天花板”、校企合作提档升级、产教融合创新推进……眼下,随着国家政策举措的逐步完善,职业院校改革成效日趋显著,职校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含金量越来越高,传统观念里稳坐“冷板凳”的职业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大家普遍认可并追逐的“香饽饽”。
能力与学历同频共振
叶尚跟从小酷爱体育,文化课程的薄弱让他在中考中失利,父母在无可奈何中为孩子报考了职校。四川爱华学院是一所成立于1993年的民办职业院校,就坐落在距离叶尚跟家不远的成都市双流区九江镇。
“我擅长体育,他们正好开设了相应专业。”叶尚跟最初选择四川爱华学院,并未抱有很大期待,仅仅只因为专业对口。但真正进入学校后发现,职校的生活远比想象中具有挑战性,“训练强度很高,教练和老师抓得非常紧”。也正因为如此,他在中职毕业后,继续在本校读高职,在校企合作的推进下,走出校门直接便进入现在的这家企业工作,并一路从教练员做到了管理岗。
“现在我们的专业设置都是围着市场需求在拓展。”四川爱华学院院长王林峰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教育教学与企业人才所需的不匹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足,学生就业难、就好业更难。5年前该学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调整,目前学前教育、旅游管理、机械工程等6大热门专业的设置,均在深入市场调查基础上进行了深耕和细分。
如今该院已创新形成了“专业技能+学历教育”复合型和“校园理论学习+企业技能实战”分段式及“就业培养+创业辅导”并举的培养模式,不仅学生毕业就能找到满意工作,同时还涌现大批毕业后开始创业的学生。更让王林峰感到欣喜的是,近几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进下,职业教育打通了很多瓶颈式的限制,尤其是在学历晋升中突破“天花板”,打通“断头路”,该校很多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实现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学历升级。
“我们班当时20多名学生,现在八成都考取了本科学历。”叶尚跟说,职业教育的背景正成为我们的加分项,但要在职场中实现长足发展,我们都在努力实现能力与学历的同频共振。
产业与教育真融真合
高职院校服务能力偏弱,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职业院校专业建设难以跟上产业发展步伐,专业对接产业精准度不够,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低……《工人日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对于上述诸多曾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问题,四川职校各有“妙招”。
作为市属高校,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涛称,该校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总体思路,主动对接成都“5+5+1”现代产业体系,优化调整专业13个,打造了7大专业群,高职与技师专业对接率达到100%。同时启动“双进”工程,即一方面把企业的文化融进校园、企业的大师请进课堂、企业的项目编入课程,另一方面把教室搬到企业、课堂延伸至厂区、课程精准到生产线,深度推进校企融合、工学一体。
在四川,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远近闻名。针对上述问题,该院按照“名企引领、名校主导、创新机制、优势互补、真融真合、协同发展”的办学路径,创新推出了“两融合(产教融合、军民融合)、两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两共生(产业、专业)、两共进(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通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运用精准设置、聚力共建、集群发展的办法,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契合,保证专业建设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该院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校方已与成飞集团、中航无人机公司等头部企业和智能制造国际知名企业共同搭建了四川省模具产业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等12个技术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立校企人才双向交流、互兼互聘机制,构筑技能大师成长通道,校企共建由全国技术能手和技能大师领办的飞机钣金、数控加工等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冷板凳”变成“香饽饽”
近几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正逢喜事。在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院无人机维修与应用赛项在107个国家和地区的293所院校中脱颖而出,获得优胜奖。近5年来,该院为航空企业和部队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服务于歼10、歼20、翼龙无人机等航空装备的生产制造和维护维修保障,还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确定为唯一一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高职院校。该院也因此成为不少家长和学生在“普职分流”时炙手可热的选择。
“现在我们是出口畅、入口旺。”王涛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尽管他们招生指标一直在扩大,但今年他们学校的调档分较去年依然又提高了几十分,毕业生就业更是供不应求。
据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潘红介绍,随着该校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初次就业率95%以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7%以上,毕业生起薪也逐年提高,被誉为“成都工匠的摇篮”,学校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的认可。
“从招生时学校的‘一生难求’到就业时企业的‘一生难求’,职业教育正从‘冷板凳’变成炙手可热的‘香饽饽’!”王林峰感慨,上世纪80年代职校毕业生因可直接分配工作而被高看,今天的职业教育则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下迎来第二个“春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正在重回主流,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凭借一身本领在各行各业获得干事创业的远大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