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的飨宴:中华美食的雄浑时代》以故事化的讲述将秦汉饮食文化精粹娓娓道来,力图从食材、制度、食俗、烹饪、器具、礼仪、艺术、人物等多个角度还原秦汉四百多年间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饮食文化图景。

《秦汉的飨宴》这本书讲述了众多美食的起源。比如,炙在秦汉时期是种比较常用的烹饪技法,即把肉用签子串起来放在火上烤,也就是我们今天吃的烤串。而把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然后切成块食用,称为貊炙。东汉刘熙在《释名·释饮食》中就提到过这种美食,类似今天的烤全羊、烤乳猪。广州象岗山发掘的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烤炉,炉上配备了多种供烤炙用的小零件,有悬炉用的铁链,烤肉用的长叉(双股叉、三股叉都有),还有铁扦子、铁钩。

再比如,秦汉时期还有一种特别流行的烹饪技法叫濯,先把水煮到沸腾,然后把要煮的食材放进去“濯”一下,这不就是我们常吃的火锅?没错,濯跟现代火锅的吃法相同,马王堆汉墓遣策上就有“濯鸡”“濯豚”等文字记载。

其实中国人吃火锅的历史非常悠久,考古资料表明火锅的食用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西周贵族饮食中使用的高十多厘米的鼎就是很标准的火锅,鼎的下面可以烧火,上面可以涮肉、煮肉。那么,秦汉人的火锅用具是什么样的呢?国博藏有一件“清河食官铜染炉”,就是西汉时期的“火锅用具”。我国古代把调味品称为“染”,历史上也有“具染而已,割肉相啖”的典故,汉代人吃肉的时候一般将酱、盐等调味品放在染杯中,肉煮熟了,再蘸调料加味。由于当时的人习惯蘸食比较烫的调料,所以需要用染炉不断地给调料加温。染炉体量一般比较小,宴饮时是一人一套。染炉的设计也反映出汉代的分餐制饮食,就是一人一炉,随涮随吃,随吃随“染”,有点类似现代人那种自助小火锅,只不过是给蘸料加热。

除了这些让食客流连忘返的美食,不少烹饪技法也从秦汉时期流传至今。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秦汉时期的烹饪技法有羹(做肉汤)、脯(做肉干)、腊(把肉烤熟再晒干)、醢(先把肉剁碎,拌以调味料制成肉酱)、菹(腌制菜或肉)、鮨(做鱼酱)、脍(把生肉切细切薄片生吃)……我们现在餐桌上的各种美味,说到底,都是千年前就有的。

秦汉是中华饮食体系的奠基时期,秦汉四百多年中的饮食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奠定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格局。

(记者 吴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