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我在我思】
苏墨
(资料图)
去《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栏目组采访的时候,已是晚上10点。演员闫佩伦一个人在休息室候场,等待着随时加入晋级队伍的作品中。看门大哥和我说:“他天天都来,还来得早,走得晚。”
闫佩伦两次参加这个大赛,第一次参演了两个作品,第二次虽第一轮就被淘汰却意外成了“最大赢家”——会变魔术的许仙、进化了的大猩猩宇航员、冤大头三叔……仅在第二赛段他就参演了8个(共12个)节目,有的只有一句话,有的则是戏核、负责承包笑点。网友们说,“这哪是助演啊,简直是注入了喜剧的灵魂”,也有人戏言,“被闫佩伦宇宙支配了”。
从被淘汰到大放光彩,可能就差一个赛段;从失眠、焦虑、崩溃到兴奋、欢脱、释放,也许就是一夜之间。
某种角度上,这是每一个演员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头部”“腰部”,还是诸如闫佩伦这样自诩的“跟腱部演员”。从一个结果到另一个结果,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需要等待,也需要努力。
随着一期期节目的推进,我跟不少网友一样,“磕”了闫佩伦的成长,渐渐觉得仿佛在他身上“照了镜子”:为心中的小梦想,在生活中辗转腾挪,失望与希望不停交替,却时刻等待着发光发亮。
事实上,我们的诸多生活状态也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到“原型”。比如,《黑夜里的脆弱》中的郭哥,白天面对工作、家庭千头万绪的问题要时刻保持热情万丈,夜晚降临独自一人才敢释放自己心底的坏情绪和不满。再如,《一个聚会》里的逗逗,面对陌生环境想要融入,却控制不住脑子里出现各种难以面对的社交场面,在退缩否定与鼓起勇气中来回挣扎。
“这不就是演的我吗?”网友们这一评价被推上了热搜。
的确,人们或许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但总有一些共同的人生课题是谁也绕不过去的。只是他们在台上,我们在台下而已。
台上的他们,都为成为一个喜剧人做过各种努力,不停地曲线救国,为了生计不得不做兼职打零工;失败过很多次,也尝试过一闪而过的成功,但离真正被看到,总还是差了一点点……
台下的我们,同样要在人生中一路“打怪升级”,为了心中的梦想和目标,漂泊在外,面对各种挫折,消化各种情绪,甚至可能不被亲人理解和支持。
元气满满与疲惫脆弱就像人生这枚硬币的两面。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阀门”,去调整、疏解,选择让硬币的哪一面朝上。喜剧就是这样一个可供我们释放的“阀门”,喜欢它的观众,在怪诞、夸张、错位的呈现形式下,感受到了浓浓的现实主义。开怀大笑也好,笑中带泪也罢,台上台下、网上网下,人们并不孤单,甚至惺惺相惜。
在这些参赛作品中,有“社交恐惧症”的社交尴尬、有父亲永远说不出口的“你真棒”,有爱情友情是不是可以共处一室的难题……这些都是真实的生活问题。好莱坞喜剧编剧、制作人史蒂夫·卡普兰说过:“喜剧是一种阐释人类生活真相的艺术。”台上人敢于把这些糗的、尬的、囧的,提炼成素材演出来,变成“包袱”抖出来,台下的我们同样可以在笑过、哭过、思考过后,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
人生的路,需要张弛有度。艰难之时,我们需要选择一种方式或者说路径,让自己松弛下来,去抵御烦恼、压力和焦虑,歇一歇再出发。它可以是音乐,可以是一个不太需要动脑的游戏,也可以是一个综艺。
快乐与深刻并非不能兼得的鱼和熊掌,作品如是,人生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