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土家女儿的乡村反哺之路(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邹明强 通讯员 李庆华
(资料图)
位于大巴山东南支脉和武陵山北上余脉交会处的湖北省利川市建南镇,是巴盐古道、茶马古道、古官道的重要节点和商贸重镇。顺着七弯八拐的山路,《工人日报》记者终于来到了大山里的中驰村。将这片古朴村落打造成山水田园的,正是生于此、长于此的土家女儿王芳。
王芳儿时患病,是淳朴的乡亲们借出了好不容易省下的钱,把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学成归来后,王芳通过农畜养殖、为留守儿童办学、主导乡村产业发展等各种方式反哺家乡。她总说:“是山里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用毕生的精力回报这里!”
自力养猪寻初心
20世纪80年代初,出生于利川市建南镇箭竹溪的王芳身患多种疾病,为了看病,家人向乡亲们借了1万余元。“当时村里的人均年收入才500元,乡亲们是从牙缝里省下来帮助我的!”王芳至今还为当年的恩情感动不已。
为还清债务,王芳的父母南下务工,她被寄养在伯父和外婆家。中专毕业后,她在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工作。在一次返乡时,她发现学校的剩饭剩菜未得到有效处理,便想回到家乡创业养猪,带领乡亲一起致富。
说干就干,利用打工攒下的积蓄,王芳创办了利川市无公害生猪养殖场。随着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王芳也被评为了利川市的十佳创业青年。
后来,王芳又思考更加持续稳妥的创业之路。“你学过师范专业,还在技能学校工作过,现在留守的孩子越来越多,何不利用你的优势让他们有个好去处呢?”在与当地领导的一次交谈中,王芳找到了新的方向。
借力办学献爱心
利川市建南镇地处鄂渝边界,经济发展滞后,是当地的劳务输出大镇,近1600名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2010年秋季,王芳拿出了手中所有积蓄共约120万元资金,在箭竹溪集镇开办起了标准化的“芳芳圆梦园”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当年就招收85名留守儿童。
通过四处考察学习,王芳结合实际探索出“四个一”管理方法:一个电话讲困难,每个孩子入园第一件事就是记住王芳的电话号码,遇到困难随时打电话;一本账簿管经济,每个孩子都有一本代管零花钱的专用账簿;一张卡片写心事,每周给孩子发一张卡片用来写下心事或愿望,再予以沟通解决;一份档案记成长,每个孩子都有一份记录家庭、学习、生活情况的个人档案,全面反映其成长。
王芳还争取到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学雷五明教授的帮扶,定期前往托管中心给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和生活能力训练。
据介绍,托管中心开办12年以来,先后资助了47名单亲特困儿童、17名事实孤儿、5名孤儿,免除托管费用和物资累计超50万元,当地还有10余名留守妇女在托管中心找到了工作。
担当创业表忠孝
解决好“人”的问题后,王芳更想为养育她的这方水土做点什么。位于建南河峡谷岸上的中驰村山大坡陡,耕地条件十分有限,乡村建设急需人才帮助。2019年初,王芳主动自荐担任中驰村党支部书记,并得到乡亲们的支持成功选举上任。
结合多方考察学习,村里决定将320亩空置田地全部种上白柚。村集体经营公司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共同发展,该村掀起发展白柚产业致富高潮。
近年来,中驰村的水果种植产业发展迅速,水果保有面积达800余亩。王芳主动对接本地商超资源、搭建水果销售摊位、开通直播带货,多渠道销售农特产品。
2020年以来,村级集体经济年增长3.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长1747元,达到了9829元。中驰村也从当年的小山村,建设成集观光采摘、休闲养生、绿色农业为一体的“山水田园休闲养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