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四代“碳”路人(主题)


【资料图】

今年7月,历时一年建设,我国最大的碳捕集利用封存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建成投入运行。该项目利用齐鲁石化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油藏,在提高原油产量的同时,把二氧化碳封存在地下。项目的建成,为我国大规模开展CCUS项目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和技术数据,促进了二氧化碳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工业利用。

据记者采访了解,从项目建设到投入运行,凝聚着胜利油田4代科研工作者50多年的心血和汗水。以曹银盛、李向良、李雪松和郑文宽为代表的四代科研工作者接力攻关,掌握二氧化碳捕集、混相驱、封存等关键理论技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CCUS胜利之路,也为我国的CCUS产业化发展铺就了一条未来之路。

师徒四代传递接力棒

1965年,曹银盛从西南石油学院毕业后来到923厂(胜利油田前身)地质所实验组工作。

曹银盛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胜利油田二氧化碳驱油研究第一人。“如同在黑夜中摸索”,曹银盛和实验组的同事确定了以地层为对象、以原油为目标的研究思路,利用单井进行二氧化碳吞吐试验。

30年后,原胜利油田地质院成立气驱研究室,李向良等3人成为曹银盛的徒弟,4个人开始了二氧化碳驱的室内基础研究。2001年,曹银盛退休,李雪松进入气驱实验室,和师傅李向良一起完成了长岩心物理模拟装置的调试工作。

从之前的二氧化碳驱以提高采收率为主,到CCUS的二氧化碳利用和封存并举,李雪松的研究重点转向了二氧化碳封存的防窜技术研究。

2019年,李雪松迎来了他的博士后徒弟——郑文宽,二氧化碳理论研究有了第四代传人,物理模拟从一维向二维、三维拓展,让物理模型和实际油藏相似,让物理实验过程和实际油藏开发过程相似,实现通过实验观察油藏、通过实验指导开发、通过实验预测效果。

站在前人肩膀上创新探索

据介绍,曹银盛研究的二氧化碳吞吐是以单井为对象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为后期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2001年底,长岩心物理模拟装置终于调试完成,可以反映二氧化碳驱的真正效果。“最高兴的事就是理论认识不断突破,得到新的认识规律,为二氧化碳驱走向现场打开了一扇窗。”李向良说。

从进入气驱实验室至今,李雪松20多年来一直在与“气”打交道。随着油田二氧化碳驱现场应用和CCUS的发展,李雪松的研究重点转向了二氧化碳封存的防窜技术研究。“CCUS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采收率和封存率,采的油越多,封存的二氧化碳就越多,防窜技术是最难攻关的。”李雪松介绍。

截至目前,李雪松研制出了多种防窜剂、降混剂、泡沫剂和凝胶,现场应用效果显著,一次封存率能达到70%。

郑文宽现在所攻关的,则是要把变幻莫测的地下油藏“搬”到大家眼前,重现流体在地下油藏的流动过程。

铁人精神发扬传承

多年前,面对一片空白,曹银盛自己动手,每一个零件都是自行设计、自己加工,从办公室到加工厂,从加工厂到试验井,通宵达旦。

尽管这样,曹银盛从不觉得苦和累。“没有后退之路,必须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把理论搞出来,发扬铁人精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长岩心物理模拟装置从设计到开发应用,用了3年时间。李向良回忆说,每试验一次需要半个月,出现任何问题,都得从头开始。4个人轮班昼夜不停盯着试验,每一班最少工作26个小时。

李雪松讲道,师父李向良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他,“尽管前行的道路充满曲折,但我赶上了气驱的春天,打开了CCUS的大门”。目前,李雪松在进行前瞻性研究,为CCUS产业大力发展做好技术储备。“既要解决当下的问题,还要想到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让CCUS技术行稳致远。”

“双碳战略一下子让气驱研究火了,未来大有用武之地,目前我们正在研发攻关三维物理模拟装置,最终实现二氧化碳驱实验从一维到二维最终再到三维的发展。”郑文宽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