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工人日报社评】

“沉浸式申遗”的核心是让申遗过程融入公众生活,吸纳更广泛人群共同参与北京中轴线的推介,引导公众在对文化遗产关心、关注的过程中,沐浴文化遗产的阳光,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北京,在鼓楼前逛沙燕风筝、京式旗袍等非遗摊位,听老北京吆喝声、钟鼓楼报时声;在万春亭上一览中轴全貌,看中轴线数字国风画卷,了解中轴线相关14处遗产点;在万宁桥旁聆听中轴线基点的设计、北京城营城建都的规划……据8月8日《北京青年报》报道,8月7日,在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上,国家文物局表示已研究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万象中轴”北京中轴线数字文化体验展等5项特色展览同时亮相,市民游客可以近距离、沉浸式感受“活”起来的中轴线文化。

北京中轴线,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不仅体现着北京两翼对称、庄严肃穆的城市格局,而且其所承载的国家礼仪传统、城市管理传统、建造技艺传统、民俗文化传统等,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博大包容和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从这个意义上看,北京中轴线既是空间之轴,更是文化之轴。

自2011年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启动以来,让公众参与申遗工作,践行全民“沉浸式申遗”,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一大特色与亮点。音乐发烧友可以在《最美中轴线》电视节目中,欣赏音乐人和文化学者在中轴线上音乐采风后创作的原创歌曲;艺术爱好者可以参与“中轴线文化创意大赛”,设计文化IP,创作插画海报,拍摄视频影像;文保利用等专业人士可以贡献文物活化利用方案,策划文化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广大市民也有机会成为申遗大使和助力团的一员,或者加入中轴线保护志愿者队伍。

北京中轴线融合了无数国人的生活体验和集体记忆——它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个巨大的焰火脚印,是清晨在故宫高大的宫墙下的奔跑,是周末沿中轴线的结伴骑行,是天安门广场上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是市民游客打卡拍照、感受京味文化的惊喜与流连……“沉浸式申遗”的核心是让申遗过程融入公众生活,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吸纳更广泛人群共同参与北京中轴线的推介,引导公众在对文化遗产关心、关注的过程中,沐浴文化遗产的阳光,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改造北海医院、天意商城,恢复中轴线鼓楼与景山万春亭景观视廊;将积水潭医院降层,让人们在什刹海银锭桥上欣赏到完整的“银锭观山”;腾退育才学校操场,恢复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历史景观,让孩子们在此辨识五谷、体验春耕秋收……更干净整洁的老城街巷、更清朗的城市天际线、更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诸如此类经由中轴线申遗为百姓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充分惠及广大群众,实现了让申遗过程与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得益彰。

放眼当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强调公众参与已然成为一种趋势,社区作为遗产价值传承和保护管理体系中核心参与者的角色也在日益得到认同。“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近年来,“申遗有我”的口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申遗活动中,文化遗产保护正在发展成为全民参与的公众事业。

一条古老城市轴线的“沉浸式申遗”,正在唤起百姓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文物保护的自觉。这应该是不错的尝试,即通过更广泛的公众参与,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助力历史文脉传承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百姓共享中华文化遗产的荣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