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电报的思念


【资料图】

张世斌

先是电话的普及,然后又出现了手机,于是,旧时的电报、加急电报,在民间消失了。

虽然“电报”完成使命已有三十余年了,但它却一直在我心里:那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也曾是我和奶奶的亲情联系。

古人的“飞鸽传书”沿袭了很多朝代,向家里捎信问安,寄托思念,像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千年传颂。多少年来,诗词,两地情书,战火家书,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思念和期盼。盼信,我从小饱受感染。父亲抗日战争参军留下了让家人挂念的“根儿”,后来叔叔也常出差,思亲盼信成了奶奶爷爷生活的一部分。

后来,我参了军。刚入伍半年时,出差到洛阳,就抽空去照相馆,拍摄了开心笑着的照片寄给奶奶,奶奶看到我欢笑的样子,能顶几封信。

当兵第三年我回家探亲,那天奶奶在村头迎我。那次探家回部队的路上,脑海里不时浮现奶奶在村头的身影,怎样才能慰藉奶奶的期盼呢?想着想着,想到了电报。电报一个字三分钱,加急电报七分钱,价格不菲,而当时军人寄平信免费。但回到部队,我还是马上到邮电局给奶奶拍了封电报:“平安到达”。这样奶奶第二天就能接到,就算送得慢,第三天也能收到,比寄信快一个多星期。

果然,这让奶奶很开心。堂叔写信告诉我,说奶奶接到电报高兴地流泪了,拿着电报到邻居大奶奶家三爷爷家夸我,“还是大孙子知道我的心思。”我看了信,也流下了泪水。我能想象到奶奶开心的样子。从那时起,探家后给奶奶拍平安电报就成了我的习惯。

有一次探家返部队,路过江苏徐州换乘,正好顺便看望一位复员的战友。见面后,我第一句话是先问他附近有没有邮电所,我要先给奶奶拍封平安电报。他先是一愣,然后大笑着跟我开玩笑,说,你还没回到部队呢。我向他解释,这已经是我的习惯,也是奶奶所盼,电报早一小时送达,奶奶就早放心一小时。

从我1968年初参军,到我奶奶1986年仙逝,19年时间里,我给奶奶拍了不下20封报平安的电报。这20封电报牵着祖孙俩人的心,回忆起来,历历在目。有时想,若奶奶健在,我还会一如既往拍电报吗?我会的!因为奶奶喜欢!

可社会发展到现在,科技进步使通信便捷之极。可亲情却不像以前那么浓厚了。眼下年轻人忙,老人在家闲闷,打个电话问话语也不多……老和少已不在两条平行线上了。

想起电报,想起那个年代的人和事,觉得自己思想老化跟不上时代了,但还是很怀念当年“人爱人,人想人”的那种气氛,那种对亲情的牵挂,因此,报平安的电报一直记在心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