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族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宋泰兴县柴墟城北遵化乡潘家庄(今刁铺街道关桥社区)潘氏“一门八进士”,从庆历二年(1042年)至元丰五年(1082年),40年间8人折桂。尤其是潘及甫(1013—1093,字宪臣),泰兴县开科第一人,更有许多令人称道的故事。

师从胡瑗,壬午登科

康定元年(1040年)春,浙江湖州春意盎然。胡瑗(字翼之,海陵人,人称安定先生)应知州滕子京之邀,至湖州主持州学。

一天,忽报有一青年求见,来者正是潘及甫。胡瑗从《礼记》《易经》《春秋》《左传》中选题问之,及甫一一分疏,出词吐句谦恭温雅。又以“颜子所好何学论”为题让作文,略作思索便援笔疾书,一刻工夫文章便成。胡瑗细读,赞曰:“励志文行,非诸生比也!”

潘及甫入学州学重点班——经义斋后,“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必向恩师请教,安定先生更是悉心辅导。半年不到,学业大进。

胡瑗青睐潘及甫才学,将小妹许配之。其妹是海陵才女,不仅品貌双佳,诗赋俱通,亦精棋琴书画。“胡瑗择贤嫁小妹”,在泰州、湖州传为佳话。

庆历二年(1042年)春,潘及甫与兄潘希甫赴京赶考。殿试时宋仁宗亲临崇政殿,先考诗赋、帖经、墨义,再考论、考策,综合评分,潘氏二人成绩优异,入列一甲,与王安石同科进士(一甲第四)。

潘氏兄弟双双进士及第,轰动泰兴城。

忠言嘉谟,为民造福

潘及甫初任海州怀仁县尉,后任袁州宜春主簿,筠州(今江西高安县)军事判官……又任青州寿春(今安徽寿县)知县。

潘及甫为官信条为“忠言嘉谟”。“忠言”:为百姓说话;“嘉谟”:为民做主。在分宁县时,带领老百姓建堤筑堰,兴修水利。分宁县后改名“修水县”,现在的修水河就是潘及甫倾注心血疏浚的那条河。在霍县治理淮河时,曾病倒一个多月,病未愈又到工地。

嘉祐年间泰兴发生水灾,滨江一带田地被江水淹没,颗粒无收,而掌管钱粮征收的泰州转运使不顾百姓死活,催缴秋赋。县令汪榖审视灾情后,不畏权势,豁免灾民全部秋赋,并组织赈灾。转运使闻后大怒,一边办文催索赋粮,一边上告御状。潘及甫知悉家乡灾情,即呈文上疏。皇帝派员调查灾情,安抚百姓。后泰州沿江秋赋连同陈欠一并免征,汪榖受到朝廷嘉奖,被百姓称为“汪泰兴”而名闻淮东,这其中潘及甫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潘及甫在治安管理上亦有佳绩。分宁县原本社会秩序混乱,民众惶惶不安。上任初“讼诉盈庭”,审案洞若观火,公正判决,社会秩序大为好转。对县吏、县卒管理亦严,一县卒以案索贿,并辱骂、鞭打百姓,他即令人“擒卒以杖”,严加处治。王安石考核官吏时对潘及甫的鉴定是“选于吏部久矣,皆能以才自备,为在位者所称。”

廉洁若水,甘守清贫

光绪《泰兴县志》记载潘及甫“不修边幅,毋乃舛与”。说他服饰简陋,不修边幅,反令人敬佩。

潘及甫在子侄进士及第走上仕途时说:“潘家世代住在水乡,喜欢的就是清清河水。潘字三点水,为人,上善若水;为学,大智若水;为官,廉洁若水。”

潘及甫仕途后期,担任过主管军垦农场钱粮的“屯田员外郎”,以及江州(现为九江市)通判。而告老还乡时,却两袖清风,空空如也。他的积蓄要么是购置书籍,回乡时随行物品中最多的就是书;要么是公益慈善,修水利、办县学资金不足时就自己贴进去;要么是接济亲友,数十年事寡贫姨母如母,收养族中孤幼并供其读书。

传承薪火,立学教人

胡瑗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潘及甫谨遵师嘱,在江西、安徽任知县时,以办学为己任,“广设庠序之教”。

潘及甫退居柴墟后虽年老体衰,仍积极倡办县学,并在柴墟乡间筹办了一所学塾。

潘及甫一生喜读书,晚年因眼疾不能阅读,便让子侄捧书在床前诵读,而其终日侧耳静听,毫无倦容。直到谢世前一日,仍卧床听读《汉书》《北周书》,并口授诗篇,分赠亲友。

元祐八年(1093年)岁底,潘及甫寿终,享年八十,葬于柴墟西北五余里的伏龙桥畔。后人将其生前诗文编成《潘朝散文集》30卷。在潘及甫影响下,潘氏诗书传家,潘及甫、潘希甫进士及第后,又有治平进士潘颖(及甫五子),熙宁进士潘晬(及甫次子)、潘顗,元丰进士潘颉、潘永页(颉弟,同榜)、潘熙(及甫长兄子),在北宋科考中独领风骚,成为宋代泰兴望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