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月8日,年仅23岁的黄伟佳和魏喜娟跟着班组另外三个姐妹“老师傅”,身穿对比服、脚蹬劳保鞋,手持检查机具,奔走在兰州市西固城火车站内,逐一对股道和道岔等铁路线路设备的扣件、几何状态进行全面、系统的“号诊把脉”。
每年春季,都是对铁路线路设备的一次“考验”,线桥设备在冬春运期间经受了低温、雨雪、冰冻条件下的高强度、超负荷运用,可能致使部分设备出现伤损。特别是北方春季冻土消融,铁路基变化较大,都要对线桥各类设施设备进行详细的、系统的设备大检查,及时发现和修复各类潜在隐患。
黄佳伟和魏喜娟所在的兰州西工务段西固城线路车间西固城检查工区,是一支由10多名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青年职工组成的班组。他们的任务是以检查发现线路病害,为日常大中维修提供准确参数的工区,负责车间管内140公里线路、217组道岔、48股道的检查任务,平均每月要对所有设备全覆盖检查一遍。
春检期间,每天就要走十多公里,检查的过程中,她们两只脚只能踩在硌脚的、间距固定在46厘米的枕木上。为了赶进度,在没办法改变步幅大小的情况下,她们只能不断地加快步幅频率,遇到临线来车,还要及时把仪器抬下线路避让。这对于一个成年男性来说已然是一项不小的挑战,而对于西固城检查工区的“五朵金花”来说,她们的工作却不仅仅是“走”这么简单。
“每次上线作业,我们要带的工具有很多,光是轨道检查仪就有差不多五十斤。”他们的“老大姐”安依梅介绍说。检查过的线路,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漏检,遇到道岔和曲线只能通过手工的方式检查,要将道尺横放在两条钢轨上,依据道尺上的读数,来确定此处钢轨间的高低宽窄是否符合标准,再用石笔把检查出来的数据标注在脚底下的枕木上,每隔三四根枕木就重复一次,时不时还要趴在钢轨上看高低,一天下来,她们几乎是弯腰趴在钢轨上。
“老大姐”安依梅其实也是一名95后,上班也只有5年,但她却已经是工区的业务尖刀和“多面手”,线路设备检查、病害梳理总结、现场安全防护样样精通,是小姐妹们学习的榜样。
“刚刚到工区,深夜跟着姐妹们出去,漆黑的夜晚,加上冬天刺骨的寒风,有时候真的会萌生放弃的想法。”黄佳伟说,“既然入了这行,不仅要坚持下来,并且还要干好,只要走进工区就不允许 ‘临阵脱逃’!”
“钢轨上的病害以毫米计,可当高速运行的列车通过时,这几毫米却能被数以百倍的放大。”黄佳伟说,道尺一拿一放,刻度盘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一个简单数字,但在她们眼里,那闪烁的数字就是安全的“标尺”,她们要用勤劳的双手和细心,为铁路“问诊把脉”,守护安全。
铁路工种多种多样,除了乘务员、售票员外,还有信号工、桥隧工、钳工等等岗位上也有女职工的身影,作为线路工他们昼夜不分奔走铁道线,顶烈日冒严寒,成就了列车跑得快、跑得稳的前提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