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产”是如何变成“资产”的(主题)
【资料图】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仕强
阅读提示
重庆通过给予企业知识产权奖励、协助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式来“盘活”专利,让不少企业把“专利”变为“红利”,但对于部分企业来说,还需要破解专利评估难、配套政策不够精准等瓶颈。
日前,西部(重庆)科学城公示了知识产权资助奖励资金拟兑付名单,植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精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上榜,成功将知识产权变为“真金白银”。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为鼓励企业创新创造,重庆各区县通过直接给予企业知识产权资金奖励、协助企业以知识产业质押融资等方式来“盘活”专利,让不少企业“知产”变为了“资产”。
知识产权变“真金白银”
为鼓励创新创造,重庆高新区出台了《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知识产权资助奖励办法(试行)》,对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标准管理的企业给予资助奖励。从事恶性肿瘤细胞治疗研究的精准生物,便是获得此项资助奖励的企业之一。
“公司的知识产权获得了‘真金白银’的奖励,让企业上下备受鼓舞。”精准生物知识产权部部长齐亚男显得十分激动。她说,知识产权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敲门砖”,也体现了企业创新水平,作为一家科技研发型企业,公司从2016年成立至今已累计申请专利超100件,获得授权39件。
“我们申请专利的出发点是保护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资金奖励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申报工作‘锦上添花’了。”齐亚男表示。
扎实的专利质量也为企业下一步的管线创新和国内外市场拓展打下了基础。齐亚男举例说,此前,公司已成功申报了“mRNA(信使核糖核酸)技术专利导航”项目,该项目能够帮助公司研发团队及时掌握基因、细胞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公司的研发布局提供数据支撑。
在重庆,除政府直接给予资金奖励外,质押融资也是“知产”变“真金白银”的主要通道之一。
“在企业发展的紧要关头,把‘知产’变为‘资产’,让企业发展的后劲更足。”重庆海润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金成如是说。
郭金成坦言,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科创企业的发展痛点,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2022年,公司通过10项专利质押,顺利拿到了3600万元的银行贷款。
“质押融资既能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又能解决公司资金周转难题,可谓一举两得。”郭金成说。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专利成果若不及时转化,今天的专利证书明天就可能成为一张废纸。”重庆多家科创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只有“盘活”专利,才能更好地打通企业创新发展“血脉”。
“盘活”专利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专利‘变现’不仅给企业带来看得见的好处,更助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精准生物副总经理周正军介绍,生物医药研发具有“三高一长”的特征,即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和长周期,一款产品从研发立项到应用通常需要7~8年的时间,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也会产生不少创新突破,政府能够给予足够的支持,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
周正军告诉记者,在政策支持下,仅2022年,公司就成功申报了近30件发明专利,尝到了“盘活”专利带来的“甜头”。在创新等要素资源的集聚助推下,公司围绕载体制备、免疫细胞培养、靶点开发、同种异体平台、多靶点平台等多个产品管线进行专利布局。
“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只有让它动起来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在中船重工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勇智看来,把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是“盘活”专利的重中之重。
王勇智说,重庆红江“一种新型船用主推调距桨液压伺服系统和方法”专利曾获得第二十届中国专利银奖。该项专利成功申报后,公司迅速开展了成果转化工作,很快将专利转化成了实际应用的产品,产品投入市场后,累计为公司带来数千万元的营业收入,比一般产品的毛利率高3倍。
“这项专利的获奖、应用,加速了企业在知识产权企业知识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也推动了企业创新发展。”王勇智表示,公司把专利、科技成果的获奖情况与个人的发展、职称评定、收入情况联系起来,提高了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进了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转化。
“知产”变“资产”仍有瓶颈待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尽管重庆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业务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企业专利转化为产品的速度也在提升,还有不少企业直接获得了政府奖励资金,但对于部分高投入的企业来说,要真正让“知产”变“资产”,还需要破解专利评估难、配套政策不够精准等瓶颈。
周正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公司某款生物医药研发为例,平台建设需要3000万元的资金,前期投入将近2亿元。资金奖励和帮扶,只能解决企业短期内的资金问题,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于大多数轻资产的科创企业来说,又面临“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知识产权这类无形资产在过去价值评估体系下很难被准确评估。创新型企业早期由于不具备有效销售收入、净现金流或者足够的固定资产,以企业‘知产’质押融资,评估难是最棘手的问题。”周正军进一步解释道。
对此,周正军建议,在推动“知产”变“资产”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在重点行业、领域优先扶植一两家企业,形成“龙头效应”,同时,要撬动其他国有、私募基金参与进来,构建良性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并加强知识产权证券化配套交易制度建设。
重庆高新区一家科创企业的负责人表示,知识产权“变现”的确为成长型创新企业增加了生存、发展的“砝码”,但资金奖励更多是释放“鼓励创新”的信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在专利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知识产权抵押融资几乎是企业获得后续研发资金的主要通道。
该负责人认为,推动企业“知产”发展壮大,需要政府部门采用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知识产权的交易成本,同时还要完善金融帮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确保收回成本的情况下,予以一定程度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