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兰海燕
案例:“小艺小艺,唱首歌吧”“小度小度,十分钟后提醒我”“海信小聚,请继续播放《中国通史》”……如今,类似这样的“对话”正变成人与机器之间互动的常态。“哑设备”变得“会对话”,这使得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享受到更多便捷。
观察:如今,智能制造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为人们所感知、所熟悉。比如南京大学研发的智能物资盘点机器人,能迅速识别出摆错位置的图书,靠射频识别感知等技术可以每小时识别2万多本书,让图书馆里的人们不再为找不到书而头疼。有记者从2022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观察到,从一个甜筒、一杯咖啡到一部手机,“万物皆可智能制造”。位于南京的西门子公司全球首座原生数字化工厂,在虚拟世界打通了从研发到生产运营各环节的数据流,建成后其产能将比传统工厂提高近2倍、产品上市时间缩短近20%。这清楚地表明,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的主要方向,智能化转型成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
当下,各地正推动着此种转型的落地。有报道称,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江苏,今年启动了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等政策,这里将用三年时间让5万多家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但在转型过程中,由于技术层面存在需要突破的瓶颈,相关人才缺乏,有些企业存在基础薄弱问题,使得不少企业尚无力推进智能升级,也有传统中小企业对智能制造认识不足,对投入心存疑虑。如何建立帮扶政策、打造公共平台、强化转型引导,降低智能制造的成本,营造推动发展的环境氛围,这成为对政策制定者、市场相关方的新考验。
案例:“黑土地粘豆包,香甜软糯,想吃的抓紧下单!”秋收时季,在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开往牡丹江的6286/7次“慢火车”车厢里,旅客贾铭轩正对着手机做着直播。身后的车厢贴满了各类农产品的宣传图片。车厢外,一片片水稻和玉米满目金黄,黑土地丰收的喜气儿同步展示在观众面前。
观察:行进在山间原野的“慢火车”,是铁路支农惠农的流动风景,其低廉的票价、站站停的安排,成为农民朋友带鸡携鸭进城交易的出行首选。为做好服务,铁路方面时时在与时俱进:起初,他们腾出货架划出专用区域,让上车的鸡鸭不乱飞、箩筐有处放。一到九月下旬,东北地区最低气温就会接近零摄氏度,此时“慢火车”的乘务人员就会点燃煤锅炉供暖。2021年年底,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启动非空调普速列车升级。随着牡丹江至长汀镇的列车升级为空调车,黑龙江全省已全面实现普速列车设备的升级换代,极大改善了人们的乘车体验。
在当地,家家户户都有用粘玉米发酵制作粘豆包的传统,但由于交通闭塞,这种食品还只是村里人入冬过节时自家餐桌上的美食。为了帮助乘坐“慢火车”的乡亲们打开销路,今年9月起,铁路企业对9对“慢火车”再次进行改造升级,升级网络设施,设置“助农惠工”车厢,备有农副产品展示托盘、公平秤,喷涂了粘豆包等沿线农产品的精美图片。同时,让“铁路畅行”二维码来到旅客身边,让大家身不离座就能体验指尖式的便捷服务。不断紧跟技术装备的发展步伐,及时让它们更好服务广大乘客,这些举措都日益丰富着乡亲们的幸福体验,也成为科技服务群众的一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