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湖北专精特新企业进阶之路(副题)
“一招鲜,吃遍天”。一种材料、一个构件,就可能影响到全球产业链的运转。手握“一招鲜”秘籍的,就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截至目前,湖北已培育各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357家,在刚刚发布的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湖北更是完成“荆”彩一跃,以303家上榜企业的数量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六。在专精特新“小巨人”50强城市中,湖北占据3席,省会武汉位列第7位。
(资料图片)
湖北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都在哪儿?集中在哪些产业?何以实现快速成长?透过一组组数字,来看湖北“智造”背后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如何发挥力量,助力湖北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突破“成长的烦恼”
2357个“小不点”长成“小巨人”
这是一份闪亮的“逆袭”成绩单。
今年4月,湖北1041家企业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总数达到2357家,提前3年达成“十四五”培育目标;
今年7月,经工信部认定,湖北31家企业获批第三批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数量位居全国第三,重点“小巨人”总数达到78家;
9月8日,从南京举行的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传出佳讯,湖北303家企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居全国第六、中部第一。经此“荆”彩一跃,湖北省国家级“小巨人”已达473家,排名全国第八,较前三批总数排名跃升5位。
荆楚大地上,“小巨人”“多生快长”,从落后到领跑,得益于湖北“四手联弹”——
广“选苗”,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大调研,对标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全省摸底数、查“家底”;
精 “育苗”,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从技术创新、人才引进、要素保障、申报咨询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通 “渠道”,建立“湖北省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平台”,做到即时申报,即时审核,储备国家级“小巨人”“种子库”;
强服务,选定18家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小巨人”企业长大提供“保姆级”服务。
开启抢跑模式
湖北3城市闯进全国50强
“小巨人”都是各自领域的“散打高手”,是一座城市强大创新活力的代表,上榜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通常与GDP呈现正相关态势,是地区实力的直接体现,更关系着未来的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在这条赛道上,各城市早已开启抢跑模式。
从省内看,湖北“小巨人”企业近四成集中在武汉。科教资源丰富、创新禀赋优越的武汉,聚集了大批科技企业,成为湖北省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阵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871家。襄阳和宜昌分别以191家、187家位列第二、第三。
在国家级“小巨人”中,武汉以207家排在首位,宜昌和襄阳以52家、46家紧随其后。若以城市群为单位,“襄十随神”城市群的国家重点、国家级、省级“小巨人”分别为11家、76家、385家,“宜荆荆恩”分别为11家、91家、473家,两个城市群的省级“小巨人”总数已接近武汉市。
从全国看,50强城市中,湖北占据3席,武汉、襄阳、宜昌均上榜。其中,武汉首次闯入前十,位列北京、上海、深圳、宁波、重庆、杭州之后,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一。2022年,武汉“小巨人”企业增长率高达220%,增速在国内GDP超万亿的24个城市中名列榜首。
掌握独门绝技
七成“小巨人”市占率全省第一
“小巨人”,细分市场的“冠军”,产业链上的“尖兵”。
在行业分布上,湖北“小巨人”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领域,同时还涉及到湖北省地方特色的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其中,在细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省排名第一的企业有1738家,占比超七成。
在细分市场领先的中小企业,都有一个秘密武器——“专利信息”。
近年来,湖北采取“揭榜挂帅”方式,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在装备设备、关键零部件、材料工艺、新型产品研制开发,攻克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截至去年底,2357家省级“小巨人”有效专利总数87339项,其中发明专利13653项,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2974项。
创新力意味着吸金力。截至去年底,省级“小巨人”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071.21亿元,上缴税金269.30亿元,资产总额达到7951.16亿元,同比分别增加2.2%、25.28%、25.26%。
为推进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让更多“小巨人”释放大能量,湖北仍在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湖北省已陆续发布相关通知,完善顶层设计,通过“千企万人”支持计划、“科技副总”、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不断在资金和人才服务方面对“小巨人”加大支持。
截至今年4月,湖北省共有116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获得省级财政奖励资金5800万元,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得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11836万元支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丽琼 通讯员 刘卫军 徐朝晖 实习生 洪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