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我在我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韩韫超

“儿子两岁开始上托育班,4000元的托育费相当于我1个月的收入,但为了能重回职场,也只能‘肉疼’了。”这是山东青岛一名女职工近日接受《工人日报》采访时表露出的无奈,也道出了时下许多双职工家庭的烦忧:从孩子出生到年满3岁进入幼儿园,这期间,孩子的照看问题该如何解决?

一方面,对双职工家庭来说,多数女职工即使休完产假、育儿假后,孩子依然还没到能入幼儿园的年龄。另一方面,大部分幼儿园对孩子进入幼儿园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制,通常要求孩子须年满3岁才可入园,那么3岁之前的空档期,孩子该交给谁呢?

我身边不少孩爸孩妈并非不想亲自带孩子,但育儿养娃的成本就摆在那里,经济压力之下,总要先上班赚钱养家吧?即便雇佣住家保姆也是一种选择,但很多人出于安全考虑,并不放心将这么小的孩子交给别人。因此,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照顾,似乎是最优选择。可现实中也要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情况、个人意愿等复杂因素,尤其是老人在照顾孙辈过程中表现出的照料方式、育儿观念的差异,很多时候也难以得到孩子父母的认同,甚至可能成为引发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时下,一些地方出现了专门接收0~3岁幼儿的托育机构,但大部分是市场化、盈利性的机构,同时数量少、价格较高,更让不少家庭望而却步。

怎么办?有的父母直接带着娃上班,有的父母冒着可能迟到早退被扣工资的风险,和配偶轮着看孩子,甚至有人索性辞去稳定的工作,当起了全职奶爸奶妈。

“钱什么时候赚都不晚,职业生涯也可以往后放,孩子的成长不能迁就,自己的困难还得自己扛”——我的一位朋友在向工作单位递交辞呈后,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隔着屏幕,朋友们为他身为人父的责任和担当点赞,但让我觉得有些悲壮。

这样的无奈与窘境,正在被身边一些尚未婚育的年轻人看在眼里。学习、工作、社交压力,连同高企的生活成本,已经让不少年轻人感到沉重和焦虑。当年轻人的焦虑清单上多了“托育”一项,这是否会成为压垮他们的又一根稻草?

让“托育”早日从年轻人的焦虑清单上被划掉,无疑需要社会提供更给力的托育服务。作为新手爸妈育儿的第一站,0~3岁婴幼儿能否得到妥善的照看管理,关乎个人的生育体验、家庭幸福,更关乎万千适龄夫妻的生育意愿。

今天,不少成年人都有父母在隔壁上班、自己在父母单位托儿所里被托管、照料的记忆。恢复这一机制,由用人单位组织开办0~3岁托幼机构,是如今不少职工的期盼。

时代和社会环境在变,公众的育儿理念也在升级。在保障托育刚需的基础上,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差异化的托育需求,还需要有关部门的智慧和更多的诚意。比如,相关制度怎样设计才能打消一些用人单位提供托育服务过程中成本、安全等方面的顾虑?用人单位能否施行更友好的弹性上班制度,让职工更好地兼顾上班和带娃?从为老人隔代带娃提供便利的角度看,退休人员异地医保、异地公共服务通享等服务的推行能否再快一些?如何避免一些小学低年级开展的课后服务,因学校老师极力劝退而大打折扣?

设身处地为每个有娃家庭着想,在生育养育之路上多些更精细化、更人性化、更可持续的考量与安排,孩爸孩妈们才能感受到更多幸福感和民生温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