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婧姝
(资料图片)
王下乡中心学校。海南日报记者 刘婧姝 摄
他点亮的一盏灯,成为孩子们眼里的一束亮光。走出大山,圆梦黎乡,是他对每个孩子最深的期盼。——题记
早上7时10分,钟诚走进学校广播室,打开事先制作好的MP3文件,播放《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是孩子们用黎族方言合唱的获奖曲目,后来成为全校师生的“起床号”。
“王下乡中心学校倒数第一。”
“你要是去了,这个家就散了……”
距离钟诚到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中心学校任校长,已过去两年,听着美妙的歌声,这两句曾让他进退两难的话再次萦绕心头。他最终选择进山任教,从未后悔过。
进退之间
为了山区孩子再出发
钟诚在上课。海南日报记者 刘婧姝 摄
说王下乡中心学校教学质量差的是直管领导,拦着不让他进山任教的是妻子。
钟诚是昌江县昌化镇杨柳村人,原是昌化镇昌城小学校长,是当地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好老师、好校长。
“在舒适圈待久了,很容易遇到瓶颈,职业生涯还需要一些挑战。”钟诚把去王下任教当作一种挑战,他觉得那里更需要他。
长期以来,处于贫困偏远地区的王下乡中心学校,教学成绩总是在全县垫底,加之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较差,许多教师不愿去那里工作。
“真的这么差吗?”钟诚心里存有疑惑,也在想如何解决。“当老师的都不愿意进去,山里的孩子们怎么出得来呢?”他想打造一所黎乡特色学校,为孩子们圆梦插上翅膀。
2021年5月,钟诚主动向县教育局申请去王下乡中心学校任教,决心改变人们对这所学校的固有认知。可妻子的反应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我爱人刚开始死活不同意我去,离家八十多公里,去一趟要将近两个小时,有时候忙起来一个月都没法回去一趟。”钟诚坦言,那时妻子不理解他为何要往山沟沟里“钻”折腾自己,但他去意已决。
第一次到校前,钟诚已有心理预期,可仍没想到,横亘在他面前的问题一个比一个棘手。
校门东侧是一面黑乎乎的墙壁,西侧一角是堆积如山的垃圾桶,会议室的墙壁破烂不堪,学校能拿得出手的文字材料仅有一份教师信息表。钟诚召集老师们开会,他现场算了一下,该校15位老师的平均年龄高达55岁。
“年轻教师要么不愿意来,要么来了留不住,本乡老教师教了一届又一届。”当天钟诚没有回家收拾行李,直接在学校住了下来。
俯身做事
黎乡学校悄然改变
钟诚讲解校徽的内涵。海南日报记者 刘婧姝 摄
“刚来时,做得最多的就是两件事:要钱、要人。”
走遍学校每一个角落,又向原来的校领导、教师了解情况后,他在脑子里描绘了一张王下乡中心学校的发展蓝图,又将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一罗列。
“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但必须挑起来。”钟诚厚着脸皮来到县教育局,向上级领导提出,学校硬件设施全面改造需要经费,教师也必须补充新鲜血液。
在钟诚的推动下,昌江县人大常委会、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教育局等提供有力支持,4位特岗教师、2位定向培养教师的到来改善了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学生餐标也从每天14.5元提高至每天19元,几十年未曾解决的热水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学校内外面貌一新,焕发勃勃生机。
校园环境一天天发生变化,钟诚又开始思考新问题。“只要经费到位,学校的设施和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但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养成却不是一两天可以完成的。”
比如他之前发现有的学生会在上课时间溜出教室玩耍,不听老师的管教。为了深入源头理解孩子的行为,钟诚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走遍了王下乡4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对全校100位学生进行家访,不落一人。
“我们黎乡的孩子们生活在大山里,加上家长的约束较少,他们爱跑能跳,自由散漫一些。”在一次次和学生、家长交谈中,钟诚越来越了解孩子们。
如今,王下乡中心学校的校门口多了一桌一椅,这是钟诚给自己留的位置。平时只要有空,他就坐在那儿,发现学生有不文明行为,立即劝阻。
钟诚是个注重细节的人,他甚至能从孩子们的穿着打扮中发现问题。学生吉嘉诚给钟诚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他总是穿着拖鞋来上学。
有一天,钟诚叫住了他,“为什么不穿有后跟的鞋来学校,拖鞋适合在家里、宿舍穿,穿来上课的习惯不好”。吉嘉诚委屈地说,是家长没有给他准备其他的鞋子,而且学校穿拖鞋上课的学生有不少。
学生的行为习惯无小事,点滴改变是成长的开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钟诚又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给全校的学生统一购买鞋子和校服。
爱如阳光
悉心育才寄希望
钟诚查看教学一体机使用情况。海南日报记者 刘婧姝 摄
每逢周二、周四下午,王下乡中心学校的学生都要上一节织锦课,这是钟诚打造黎乡特色校园的一部分。
“除了文化成绩,我也希望我们学校的孩子有一点特色印记,有自己的特长。”在钟诚眼里,黎乡的孩子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这是教育教学可以发力的地方。
2021年9月,在昌江县教育局的支持下,王下乡中心学校开设了黎锦织锦技艺传承特色课程,聘请了3位专业的织锦老师。
在织锦教室,几台坐立式织布机十分惹眼,跟传统腰织机不同的是,这种织布机有助于减轻腰颈劳累,很适合孩子们使用。“这种织布机市面上没有卖,我从白沙找来技艺娴熟的木工师傅,带他到省民族博物馆参观学习才仿制了几台出来。”钟诚介绍。
每当看见孩子们认真学习织锦的样子,钟诚就会感到欣慰,而孩子们也以优异的成绩回应他。2022年,该校学生参加昌江县首届黎锦织锦技艺大赛,张卓冉、吉春梅同学荣获一等奖,韩雅玲同学荣获二等奖,林紫柔同学荣获三等奖。
除了织锦,钟诚还着重培养孩子们的音乐特长。“山里的孩子有着天赋异禀的歌喉,这种纯洁、淳朴、原生态的声音,很有感染力。”钟诚介绍,2023年,该校学生参加昌江第十二届青少年儿童艺术展演声乐专场,张宝月、吉春梅、韩佳欣、韩佳琪(组合)获小学组一等奖。
钟诚(左三)与参加艺术展演获奖的学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孩子们在逐梦的道路上快乐前行,同时有了更多机会走向大山外的舞台,这是钟诚乐于看到的。“我希望孩子们能走出大山,未来还能回来把黎乡建设得更好,既能走得出去,还能有机会回馈家乡。”他说,学校的志愿者工作站即将建成,未来会有更多志愿者到校支教,帮助孩子们成长。
天黑了,住校的孩子们已入睡,钟诚迎来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妻子从反对他“进山”,到全力支持;直管领导对学校的评价从“全县最差”到“整体改变非常大”;教师队伍结构改善,教学质量提升……“这700多天没白过!”回顾近两年来的工作生活,钟诚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会选择“进山”!
夜色渐深,学校教学楼上“走出大山 圆梦黎乡”8个大字闪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