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热水传递温暖,一间小房成为劳动者的“温馨港湾”;在传统农贸市场旁的自产自销便民点,生活中的文明窗口越擦越亮;美食手绘墙旁的集市,街景成了美景,出现越来越多前来“打卡”的游人……一项项改变,正悄然提升着澄迈城市环境,增进着民生福祉,展示着文明风貌。
(相关资料图)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
“市容环境卫生、维持公共交通秩序、清理占道经营、查处违法建筑、取缔流动摊贩……样样都是城市管理。”6月21日,澄迈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面对人民群众对城管品位越来越高的要求,澄迈县推出城市管理提升随手拍活动以及在“格事通”平台正式上线的“志愿者服务”功能模块,创新城市管理服务,使城市不断提升品质和气质。
澄迈环卫工人在户外劳动者服务站午休、阅读。 记者 高懿 摄
街边“过客”变“常客”
城市“驿站”:为户外劳动者“加油”“充电”
夏日正午,阳光灼人,室外的水泥路面也蒸腾着滚滚热气。
6月20日一大早,澄迈的“美容师”们早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碌奔波。清枯叶、拾垃圾、扫大街……各司其职,按部就班。
环卫工人邓俊民在完成了日常的街道清扫工作后,像往常一样来到澄迈县总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放下扫帚,接杯热水,坐下休憩,动作一气呵成,就像回家一样。
“能喝口热乎茶,就是一天工作中最幸福的事情。”邓俊民说,户外服务站切实地改善着他们的工作条件,让原本辛苦繁重的工作中多了一些暖意和人情味。
曾经,“喝口热水、吃口热饭、歇歇腿脚”是奔波在路上的快递员、外卖配送员最微小的愿望。
如今,走进澄迈各地银行营业网点和分布在各个乡镇的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敞开大门为的户外劳动者“加油”“充电”,巡逻的工作人员,路过驿站,进来接杯水;送货的外卖员,停下电动车,进来洗把脸,放松片刻,继续出发。
服务站运行的每一天,澄迈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绿地广场站)的负责人林发都会将驿站打理得井井有条。“自驿站建成以来,我就在这里工作了,看着服务站越来越受人们欢迎,我很自豪,感觉自己在做一份很重要、很光荣的事。”林发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澄迈已有28座户外劳动者服务站投入使用。“在建设过程中,站点以‘15分钟服务圈及区域全覆盖’的原则进行科学选点,大多设立在外部路沿线、快递站点密集及小区聚集处。”据澄迈县职工服务中心主任王育培介绍,这主要是为了让户外劳动者易知晓、易到达,且开放时间基本可以覆盖户外劳动者日间工作时段。
在澄迈金江中心市场外的自产自销便民点,执法人员帮农户放置蔬菜。 记者 高懿 摄
“执法对象”变“服务对象”
自产自销便民点:让农民安心卖,让市民放心买
6月20日,海南日报记者走进金江中心市场外的自产自销便民点,在这个长约15米、宽约3米的区域内,摊位整齐摆开,摊位上摆放着种类繁多的新鲜蔬菜,吸引不少居民前来购买。
每天凌晨4时,家住澄迈金江镇富朗村的83岁老人陈玉梅都会推着小车从村里赶来,将自家种植的蔬菜在摊位上摆放得满满当当。“以前没有这个自产自销区,我们都是坐在路边支小摊。现在有了专门的区域,我们再也不用给城市管理添乱了。”陈玉梅她一边给顾客称菜,一边笑眯眯地对记者说,“一般一个上午就卖完了,生意好的时候早上八九点就能收摊。”
据了解,金江中心市场所在的立新社区周边农村、农户较多,平日里大家伙都会将自家田里种植的新鲜蔬菜拿到集市上卖,从而补贴家用。
因为在农贸市场没有摊位,农户基本都是在周边的街边小巷随处摆放摊位,扰乱交通秩序的同时也影响卫生环境,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不小压力。
如何才能让农民安心卖,让市民放心买?
对此,澄迈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将“执法对象”变为“服务对象”,并积极与澄迈菜篮子公司沟通协调,将金江中心市场北门停车场进行改造,设立自产自销便民点,引导农户有序设摊,并进行规范管理。
“自产自销便民点自今年5月份建成以来,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贸市场的脏乱差现象。每天在农贸市场的客流高峰期,我们都会组织工作人员维护现场秩序。”澄迈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这些自产自销区的打造,他们将继续遵循城市治理的“公益性、民生性、社会性”定位,不仅要在硬件上提升农贸市场的环境,更要在“软实力”上健全管理机制,保障其长期良性运营。
澄迈县老城镇玉堂村文化集市一侧,正在绘制中的文化墙。 记者 高懿 摄
集市“街景”变“美景”
“我们想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让更多人爱上这里”
6月20日,夜幕降临,记者再次来到位于澄迈县老城镇玉堂村的文化集市。一张张带有顶棚的小木桌被暖光灯照射,一个个摊位“铺满”整条美食街,摊前围满食客,摊后是美丽墙绘。
6月初,开门迎客3个多月的玉堂村文化集市有一个“大动作”:一群自发组织的学校师生来到这里,动手在长300米的白墙上画出精美墙绘。
“我们的想法是先画海南的岛上风景,再画具有澄迈风情的地标,最后体现文化集市的美食。”玉堂村党总支部书记王然告诉记者,目前一共有来自老城地区的三个学校的师生参与其中,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进行绘画。
其中,负责文化手绘长廊开篇部分的老城中心幼儿园园长王业娟一边调颜料一边告诉记者,她自己就是地摊文化集市的“粉丝”。
“对我们来说,真的很方便,只要下班,这里一定会有东西吃,好吃还不贵,我们想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让更多人爱上这里。”谈及文化集市设立后的变化,王业娟如是说。
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该集市公益摊主之一的王英丽,每天下午3点,她都会骑着三轮车来到这里售卖自家两亩地上种植的新鲜蔬菜。依靠这个小摊,她撑起了一家八口的生计。
在玉堂地摊文化集市,像王英丽这样的公益摊位共有6个,此外累计入驻商家100余户,日均人流量达上千人,在成为老城地区新“网红打卡点”的同时,当地还增设保洁等岗位,让无法外出务工的困难群众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
一人文明是盆景,众人文明是风景。
改善了城市环境、增添了城市美丽、提升了城市品位……回眸近几年,澄迈县“绣花”般的精细管理,让整座城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精彩蝶变。
(海南日报金江6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