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海之南 扬帆自贸港

——海南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自贸港建设成就巡礼

三亚海棠区:勇毅闯新路 奋进谱新篇


(资料图片)

■ 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时下的海棠湾畔,处处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在城区,城市路网日趋完善,车辆穿梭,酒店林立,游人如织;在乡村,村道宽阔整洁,房屋错落有致,特色产业落地生金……

一个个项目加速推进,一处处产业快速发展,一项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蕴含着三亚市海棠区行稳致远的发展新思路,也展示出海棠区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强劲势头。

近年来,特别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三亚市海棠区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谱写了海棠区发展史上新的辉煌篇章。

航拍三亚市海棠湾美丽风光。(海棠区委宣传部供图)

强筋骨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海棠湾畔,碧海蓝天相辉映,自然人文相交融,四季皆游。这里不仅分布着亚特兰蒂斯、艾迪逊、万豪等数十家国际知名品牌酒店,还有cdf三亚国际免税城,以及蜈支洲岛、海昌梦幻海洋不夜城、水稻国家公园等景区,一站式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体验。

这背后,是海棠区立足资源禀赋,把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不断完善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提升旅游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水平,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数据是有力的说明。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预计海棠区接待游客600.81万人次,同比增长68.4%;实现旅游总收入112.33亿元,同比增长4.5%,旅游业实现了强劲复苏。

这也是海棠区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的精彩一笔。近5年来,海棠区积极构建具有海棠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旅游、康养、会展、金融等产业,加速激发新动能,全区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近年来,太古里、万象城等一批高端购物商业综合体项目相继落户海棠区,三亚国际免税购物城三期项目加快建设,探索成为旅游消费的先行地;太保三亚国际康养旅游度假中心、三亚嘉麓医院等项目落地,推进国际生命健康管理中心、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三亚分院建设,康养产业集聚发展初步成型;加快保利C+展览中心建设运营,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向海棠聚集……

“海棠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全力以赴抓项目稳投资,强化项目调度管理,狠抓项目跟踪服务,拓宽项目融资渠道,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加速跑’,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加码。”海棠区委书记、三亚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工作委员会书记鲁正兰说。

同时,海棠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自贸港建设,以“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枢纽型”为建设理念,集中打造“一中心一特点”党群服务阵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持续推动“1+8+N”三级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实现新发展、新升级。

练内功 厚植产业发展“沃土”

今年,随着新的政务服务大厅启用,海棠区政务服务步入系统性运转与人性化体验的新时代,33个服务窗口可为办事群众提供500余个便民事项受理,实现“进一扇门办多件事”,避免“多头跑找不到”。

大厅里,“办不成事”窗口格外显眼,通过逆向思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企业和群众办成事。“办事效率高,工作人员既专业又耐心。”日前,市民张先生通过“办不成事”窗口解决了农房报建问题,竖起了大拇指。

一个个服务窗口,是海棠区推行政务服务网络化、标准化、便利化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营商环境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5年来,海棠区把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部署,努力做到“务实”两字,把难办的事情办成,把能办的事情办好,用心用情为群众、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海棠区牢牢把握住优化营商环境这条工作主线,将学习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制度、优化制度贯穿其中,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高效顺畅运转,为企业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链。

去年,海棠区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218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平稳过渡,全年“零跑动”事项可办率及可办事项使用率均已达标。全区受理办结审批及服务事项合计8.67万件,按时办结率近100%。

同时全面深化三亚市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放管服”改革,2022年完成农村宅基地资格审查105宗,颁发农村宅基地审批书40宗。建成农村产权中心海棠分中心,率先完成流转交易鉴证2单,流转土地面积212.27亩,成交额共计231.93万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实践证明,营商环境越好,经营主体就长得越有生机。海棠区不仅建成了亚特兰蒂斯、海昌梦幻不夜城、水稻国家公园等一批特色旅游精品项目,万象城、太古里等一批高端购物商业综合体正在陆续进驻海棠区,探索成为新型旅游消费的先行地和策源地,推动建设国内吸引消费回流目的地。

惠民生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过去的藤海社区(也称“后海村”),是少数“浪人”喜欢的冲浪胜地,如今发展成为集冲浪、民宿、餐饮、酒吧等多个业态于一体的潮流之地,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海丰村则以独特的自然资源为优势,想办法,找路子,积极引进和发展民宿、跳伞、全地形越野车等项目,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的需求,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

这一切,是城乡统筹发展带来的好处。“5年来,海棠区积极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多个美丽乡村建设并初具成效,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鲁正兰说。

产业兴、农民富。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海棠区加大农旅融合发展,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全力打造北山、藤海、升昌、田湾等美丽乡村样板;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模式,打造营头、升昌等乡村治理试点村。

湾坡村养殖湾坡鸭,龙楼村种植葡萄,南田居田湾队种植薏米……产业兴、农民富,该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等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引领农民走出一条致富增收的小康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海棠区全力推进城乡“五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三纵九横为骨干的路网得到了持续优化,市政道路完成建设22条,总长约51公里,农村公路村内硬化里程数达76.25公里,硬化率67.68%。污水网管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已建污水管网累计132.30km,覆盖率达65.7%。已建海棠湾水厂每日可供水10万吨,两座水质净化厂每日可处理污水3万吨。

去年,海丰村5个村民小组支路的24盏太阳能路灯安装并投入使用,解决了各村民小组900余名村民夜间出行不便的难题;辖区内7所中小学安装315台空调,减少高温炎热天气对学生上课的不利影响,有效改善提升课堂教学环境……

民生无小事,点滴见初心。海棠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履行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等职责,织密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社会救助的“民生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在大踏步迈进新征程的路上“不落一户、不少一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绘城乡新画卷 筑生态宜居城

■ 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一条条道路宽阔整洁,一个个村庄旧貌换新颜,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我在这里生活20多年,近5年的变化最大。”说起家乡发展,三亚市海棠区居民陈俊话语间透露着自豪感。

百姓感受的背后,是海棠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批城市提质、乡村塑形的工程项目不断推进,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幸福海棠。

走进海丰村,房屋错落有致,村道干净整洁,门前鲜花盛开,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如今,海丰村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干部、群众、志愿者等齐上阵,做好自家卫生和房前屋后清扫,摒弃不文明行为和生活陋习,打造舒适宜居的环境。

去年,海棠区新建生活垃圾分类亭(屋)100个,分布于各村居、学校、物业小区等区域。为强化该区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宣传环保知识,对市民游客开展了“一对一”宣教工作,去年共发放宣传材料83908份,入户宣教9767户,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垃圾分类进景区”等主题宣传活动67场,营造了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垃圾分类正逐渐成为海棠居民环保生活新习惯。

水环境治理,与沿线风景美貌息息相关,也关乎群众的幸福感。海棠区近年来持续改善水系环境,全面落实“河长制”和“六水共治”工作,开展河道综合治理行动,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行为,全面开展河道两岸黄土裸露复绿、绿化景观提升等,系统推进河道全域生态治理,着力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

流经8个村庄的龙江河,过去监管难度大,时有偷排现象,而现在龙江河实现监控系统全覆盖,如出现污染可及时发现、治理,“水清岸绿”是居民现在的感受。

连日来,一股强劲的“创文巩卫”热潮在海棠区掀起。干部、群众、志愿者等齐上阵,或走上大街小巷,捡拾地上的垃圾;或站在交叉路口,引导行人过马路……全区上下举“一盘棋”思想,拧成“一股绳”,铆足干劲,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创建工作取得新突破。

人居环境整治,是一场“持久战”。海棠区将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常态化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持之以恒营造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扎实推动环境整治取得实效,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