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海之南 扬帆自贸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海南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自贸港建设成就巡礼

坚决扛起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为守住自贸港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贡献力量

三亚:生态画卷添新彩

■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楠

四月草长莺飞,鹿城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发,铺展出一幅辽阔壮美的生态画卷。

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近年来,三亚铁腕整改、创新谋划,深入推进“六水共治”,扎实做好创建森林城市、禁塑、无废城市等工作,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持续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航拍改造完工的三亚市白鹭公园。(资料图)

强化制度创新 厚植生态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亚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始终与生态息息相关。5年来,一场从思想到行动的攻坚战悄然打响。

坚持高位推动、高质量推进。三亚市领导率先垂范,在市委层面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分工定责和规范考核形成了制度基础;多次对重点问题进行暗访、督察督办,部署指挥、标本兼治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下好建章立制先手棋。三亚颁布实施《三亚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三亚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三亚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三亚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扎牢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笼子”。

建立健全上下贯穿、左右联动的协调机制。三亚陆续出台水资源管理办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三亚河生态保护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与保亭齐心协力推进赤田水库流域综合治理,努力为全省生态环境跨区域综合治理和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打造样板。

理念,引导人们前行;意识,决定人们的行动。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全方位、革命性变革。

为此,三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两山”理念深入人心,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着力厚植生态底色,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比如,三亚于2018年开始举办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日活动,以参观、讲座等形式,向公众介绍污染治理设施的作用、原理、工艺、效应等内容,旨在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公众环境责任意识,切实引导公众践行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理念。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理念开花结果,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愿景,在鹿城变为现实。

走进三亚,只见东岸湿地公园河畔碧波荡漾,人们漫步河岸,享受闲暇的时光;蜈支洲岛海域五颜六色的珊瑚摇曳生姿,形态各异的鱼儿自由游动,构成一座彩色海底花园;通过设施功能和景观风貌“微改造”,三亚湾“椰梦长廊”正逐渐成为市民和游客的“诗意栖居之地”。

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蓝天碧水

近年来,三亚重点聚焦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等多个领域,以多个“首个”“率先”,持续打响环境保卫战。

三亚市是我省第一个出台、执行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和联动的市县。三亚积极推进蓝天保卫战,不仅为市民游客带来舒适的空气环境,也为自贸港生态环境建设持续作出贡献。

在“治污水”中,三亚在全省首推污水厂“投建管养”特许经营模式,实现“厂网”“投建管养”一体化运维、“厂网河湖库海”“供排净治”一体化综合治理。

在“保供水”中,三亚建成天涯区南岛居饮水安全工程,推动抱安村饮水工程完成通水,率先在全省实现城市自来水管网延伸行政村“全覆盖”。

在“优海水”中,该市开工建设三亚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推进崖州湾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扎实开展珊瑚礁自然保护地生态破坏问题整治,全力推进海棠区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均取得一定成效。

作为全国首批“11+5”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三亚在探索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构建生态文明的旅游文化,打造“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等方面形成9大亮点模式,塑料污染综合治理、旅游行业“无废”理念传播、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等4个模式被生态环境部推选为经典案例。

此外,三亚以生态景观林带、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乡村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为重点,通过人工投放礁体、移植珊瑚苗种、岸滩修复、人工补沙、退塘还林还湿等,加快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红树林生态系统有效恢复工作。2022年9月,经过专家组现场核查评议,三亚获评“海南省森林城市”。

一系列举措取得的成效,折射在不断向好的数据中——2022年,三亚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实现连续3年达100%。PM2.5浓度稳定在国家一级标准,2022年比2021年同期降低8.3%;全市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17个城镇内河(湖)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截至目前,三亚森林覆盖率超过7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6平方米。

深耕绿色沃土 培育发展动能

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生态三亚的名片,更能孕育出新的发展优势,培育出新的发展动能。

近年来,三亚持续改善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让企业少“跑腿”。该市将环评审批、排污许可及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三项独立的行政审批事项合并为一项,建设单位只需要编制“三合一”文件,通过技术评估和行政审查后,即可同时获得3个行政审批事项的许可。

“环评、排污许可证和入河排污口设置三者统一结合实施,是进一步强化环评与排污许可的有机衔接,全面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三亚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先需要企业来回跑3个单位编制3个文件,编制时间大约需要8个月,如今,编制时间大约减少至4个月,压缩行政审批时间,最大程度减轻企业费用成本。

今年9月,三亚市生态环境部门、市商务部门、三亚海关联合印发了《三亚市进出境环境安全准入管理办法》,在生物入侵防范、保税检测、维修和再制造业务入境管控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更好地为自贸港建设筑牢生态环境的安全屏障。

三亚还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全方位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其中,亚龙湾瑞吉度假酒店配套游艇码头项目比规定整改期限提前了6个月完成,是该市首个完成拆除的项目。

近年来,三亚打造绿色旅游品牌的生态红利逐渐显现。今年春节,三亚崖州区角头湾畔的梅联社区吸引了不少的游客,来这里休闲度假,沙滩露营。

“9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这些年,村里通过沙滩整治等举措,不断改善社区环境,并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发展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形成渔业社区共管机制。如今,村里环境大幅改善,游客人数显著提升。”三亚市崖州区梅联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梅联社区开办了100多户海边民宿,并利用七公里海岸线打造了观景台,渔民年均收入翻了几番。

重任在肩,聚力前行。放眼三亚,满目青翠,产业兴旺。三亚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三亚的绿水青山,推动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含绿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三亚与保亭联手推进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工作,保障城市供水

潺潺清水润万家

■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楠

“哗啦啦……”4月6日,又到午饭时间,家住三亚市海棠区后海村的村民邢爱珍拧开家中的水龙头,清澈的水喷涌而出。

这是三亚市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联手推动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工作,保障三亚城市供水的一个缩影。

赤田水库位于三亚与保亭交界处,是一座以供水、灌溉、防洪为主的中型水库,同时也是三亚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占三亚城市供水量50%以上。

一年多来,三亚会同相关市县,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动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工作顺利开局,为全省流域治理、生态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六水共治”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三亚与保亭积极践行《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方案》《赤田水库流域综合生态保护补偿方案》(2022-2024年),探路“上游护清水,下游给补偿”工作并进行不断完善和升级。2021年10月,海南省赤田水库流域联合整治指挥部揭牌,进一步保护赤田水库流域生态环境,为加强赤田水库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目前,三亚、保亭双方建立了两地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创新协调联动机制,每月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定期向省生态环境厅汇报工作,共同推进赤田水库流域综合治理和创新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精准落地。

与此同时,三亚市大力推动赤田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生态移民搬迁及退果还林工作,积极开展二级保护区的整治,推动水库的绿色防控,实现“三减目标”(减肥、减药、减少面源污染)工作。积极主动加强与上游保亭的绿色合作,不断完善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流域生态协同治理。

如今,相关惠民工作初见成效。该项综合治理工作将污染源治理与流域内转产转型相结合,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善土壤结构,减少面源污染,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农民增收。三亚、保亭两地还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理念,破解生态环境治理缺乏资金来源渠道、总体投入不足、环境效益难以转化为经济收益等问题,探索“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

“作为三亚东部地区供水水源,赤田水库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三亚市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三亚正在加快推进赤田水库各项生态整治工程,尽全力确保水库水质,让千家万户喝上“放心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