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记者 袁宇
椰影摇曳,春日暖阳,空气中弥漫着丝丝香甜气息。近日,在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儋土糖”生产基地里,工人们忙着进行甘蔗压榨、熬糖、晒糖。他们说,这是一份很“甜”的工作。
“16斤甘蔗,大概16到18根,才能制出1斤糖。”住琼全国人大代表、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党支部副书记吴少玉是这个生产基地的负责人,她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才能将甘蔗制成一块最纯正的儋州土糖。
(资料图片)
传统土法制糖手艺,是吴少玉家祖传的技艺,传到吴少玉父亲这一辈,已是第五代。
2013年,在上海创业的吴少玉回儋州老家过年,父亲吴小健对她说:“人老了,锅旧了,恐怕以后再也吃不到土法制成的糖了。”这句话,让吴少玉久久不能忘怀。
一块小小的土糖,承载的是一代代人的记忆,也是家乡独有的甜蜜。
游客在吴少玉的带领下体验制糖。受访者提供
过完年返沪后,吴少玉说服丈夫和自己放下上海的事业,毅然返乡与父亲筹建传统制糖体验基地。一开始,糖厂只有四个员工,就是吴少玉夫妇和她的父母。但吴少玉内心很坚定,“传统制糖手艺不能丢,不仅要传承,还要做得更好。”
为了让儋州土糖被更多人所喜爱,吴少玉认真钻研,将制作土糖的传统技艺与现代设备结合起来,从生产、包装到配送,制定出一套合理且规范的运营流程。
2015年,黑糖有了国家行业标准。吴少玉严格对标,对自家制糖作坊进行了重建升级,建设标准化厂房和生产线,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成为海南传统工艺土糖行业第一家拿到生产许可证的土法制糖传承基地。后来,随着经营效益越来越好,吴少玉为自家生产的土糖注册了“海儋”商标,成为儋州的特色农业品牌。
吴少玉不仅把土糖产业发扬光大,还给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2017年,吴少玉主动向当地政府提出想要帮扶贫困户。同年6月,制糖基地以“短期投资+年底分红+劳动输出”的模式吸纳白马井镇周边村庄的贫困户和传统制糖技艺人进厂务工,截至目前已助力带动白马井镇上千人脱贫。
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村民们喜笑颜开。学兰村村民羊壮年已在基地工作近6年,他没到基地上班前在家种花生、甘蔗,“到基地上班后,生活越过越好。”
如今,土法制糖技艺已被列为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吴少玉正为新的目标而努力,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农村人才返乡参与乡村振兴,她说,“只有产业振兴了,乡村振兴才能做得好,而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海南日报那大3月2日电)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逆行者”
当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放弃繁华都市中优渥舒适的生活,选择逆向流动,毅然投身乡村舞台,用双脚丈量家乡的每一片土地。
吴少玉就是这样一位“逆行者”。为了传承祖辈传下来的土法制糖技艺,她与丈夫放弃上海的事业,甚至不惜变卖上海的房产,将全部精力与心血投入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弘扬。从2013年返乡至今,吴少玉始终坚持初心,让土糖成为广受欢迎的畅销产品。
十年汗水付出,结出甜蜜果实。如今,学兰村已是远近闻名的糖村,甘甜的土糖也让村民收获了甜蜜的生活。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像吴少玉这样的“逆行者”。愿乡村振兴中脚踩热土的“逆行者”们,大胆地利用自身在知识、技能、眼界、思路等方面的优势,在家乡的土地上播撒致富希望。